原标题:“京剧合伙人”探索艺术与市场双赢
近半年来,戏曲界流传着一个新词汇:“京剧合伙人”。“京剧合伙人”说的是北京京剧院新近推出的小剧场京剧《碾玉观音》,5月19日至24日,《碾玉观音》将在宣武门繁星戏剧村进行第二轮热演。该戏题材源自宋话本同名小说,是一个凄美的人鬼恋故事,改编成京剧尚属首次。其中崔宁和璩秀秀的角色,分别由“老生青衣组”谭正岩、窦晓璇、“小生花旦组”张琎、索明芳进行诠释,一戏两格,追求艺术上的极致体验。而“京剧合伙人”的概念则使该剧成为北京京剧院勇闯市场的试点项目,票房好坏与主创利益息息相关。
体制内院团以往推出新戏,主创和演员都会领取固定的创作、排练、演出费用,不承担任何票房压力。但《碾玉观音》这个戏颠覆了梨园行200年的老传统,更打破体制内院团排演新剧目,不论市场反馈如何,编剧导演等创作费都先落袋为安的惯例——剧院作为出品单位,只支付前期宣传、及剧目制作、演出场租等费用,十二位主创人员则实行“京剧合伙人”制,把自己的创作费、排练费按技术等级与贡献程度入股。剧目推出后,前40场演出剧院一分钱不收,票房收入直接让股东分成,也就是说,票卖得好坏决定大家在这个戏上的实际收益。
北京京剧院支持《碾玉观音》实行“京剧合伙人”制,说明国有院团不仅“闷头搞创作” ,也会“试水走市场”。看到今年四月份首轮演出的票房佳绩,院长李恩杰表示欣慰:“青年演员不要一心躺在体制上,要到市场中去摔打。艺术创作者要真正面向市场、面向观众、面向人民,要了解当代观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探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心理诉求,实现艺术与市场的良性接轨。”李院长略开玩笑地说,“这下不再是只有我为票房着急了。”
传统京剧走市场,首先要面向观众、了解观众,让宣传推广做到有的放矢。北京京剧院从2000年开始不断推出小剧场京剧,早已明确目标观众是有买票看戏习惯的都市青年,他们半文青半时尚,对一些老戏拖沓的故事情节或传递出的陈旧价值观不太接受,走进剧场也绝不仅为欣赏演员的唱腔、表演、技艺,而是更多地需要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因此《碾玉观音》剧组积极寻求与体制外力量的合作,在剧目推介方面煞费苦心,直接对位目标受众,借助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开展“线上微营销”,主创和戏迷积极互动,扩大了年轻人的参与度。当记者进入他们名为“东雅西趣”的微信公众号时,该剧高品质的系列导赏文章目不暇接。
除此之外,该剧专门拍摄了电影品质的唯美宣传片,在京城地铁、公交、商业街大屏幕上滚动播出;主创人员还配合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专访,更深入大学、书吧、咖啡厅与年轻观众面对面交流,在活动现场直接推票……增强了大家对京剧的了解和兴趣。该剧的编剧、导演兼制作人李卓群对此十分兴奋:“我们这个戏不仅为京剧吸引到大量新观众,一些老戏迷也走进小剧场表示支持,这是一个极好的现象,出乎我们意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
近年小剧场戏剧逐渐升温,引发关注。但无论从戏剧质量还是剧场运营,都在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能够实现艺术与市场双赢的案例并不多,《碾玉观音》从而显得格外抢眼。“如果京剧一直吃大锅饭,肯定是一步死棋。这种尝试前辈们可能不敢做,但我们还年轻,年轻就有不断尝试创新的资本。”《碾玉观音》主演谭正岩认为,这种方式能够让年轻京剧演员在市场上看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的艺术更负责,“以前都是剧团安排演出,演好演坏拿的钱都一样,很多人觉得演出就是完成任务,根本不把质量当回事,现在就不一样了。”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