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量非国有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目前已近千家,其更接地气的藏品填补了博物馆类型上的空白。但在非国有博物馆快速发展的背后,有喜也有忧。
国家文物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4510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982家,占21.8%比2009年底翻了一番多。专家表示,这种快速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腾飞大环境下以个体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民间收藏空前活跃,更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扶持。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国家,非国有博物馆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甚至产生了如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举世闻名的重要博物馆。“国”与“非”的“平等身份”将推动非国有博物馆走入规范运行。
琉璃艺术博物馆、玻璃博物馆、汽车博物馆、华希昆虫博物馆、紫檀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所收藏的民俗文物、民间工艺品、动物标本、家具、老相机等国有博物馆长期忽视或无力集中收藏的“老物件”,既丰富了博物馆藏品的概念,也填补了博物馆类型上的空白。“如果不是民间收藏家和非国有博物馆及时介入相关领域,我国在民族民俗文物、近现代文物、现当代艺术品等方面可能出现收藏断层。”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说。
段勇介绍,目前60%的非国有博物馆尚未建立藏品登记、管理制度,且赝品较多、陈列展览量少质低;30%的馆经费入不敷出;20%的馆尚未完成法人登记手续。
“管理不规范、基础工作薄弱、人才匮乏、重建馆轻运营等是表层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创办者的私人财产权和博物馆的法人财产权混淆不清,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博物馆的定义和性质。”段勇说,“严格来讲,我国还没有符合国际标准的规范的非国有博物馆。”专家建议,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不能仅靠财政投入,还要靠思想观念的转变、管理制度的改进和配套设施的完善等多方面共同推进。(据新华社)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