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古代铜镜:经常"护理" 通常每星期打磨一次

2015年05月19日16:15  来源:西安日报
 
原标题:专家谈古代铜镜:经常"护理" 通常每星期打磨一次

具有华美纹饰的唐代金银壳铜镜吸引了游客驻足观赏 (记者 李明 摄)

  本报讯(记者 文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古人用的铜镜到底长什么样呢?昨日,西安博物院展出的113件(组)古代铜镜精品,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古人的时尚生活。

  古代铜镜每星期打磨一次

  西安博物院收藏历代铜镜集英萃华,数量浩繁。为了庆祝第39个国际博物馆日,西安博物院从该院典藏的4000多面铜镜中精选出113件(组),推出此次“清冶铜华 光耀长安”铜镜精品展。其中大部分铜镜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铜镜是中国古代器物类文物中的重要品类,绵延4000多年,其精湛的工艺、华美的纹饰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含义,都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和喜爱。此次展览通过对铜镜形制、纹饰、铭文以及工艺的展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记忆。

  西安博物院藏品保管部杨弘毅告诉记者,古人用铜、锡、铅等金属铸成铜镜,以求对镜梳妆。其中铜的比例一般占70%左右,由于铜容易与空气发生反应,所以要经常“护理”,通常每星期都要打磨一次。

  汉代彩绘镜再现贵族生活场景

  展览中,一面汉代彩绘车马人物镜引人注目。这面镜出自西汉京畿地区,彩绘非常精美,色彩鲜亮明丽。镜为圆形,三弦钮,圆钮座,缘饰十六连弧纹,镜背一周宽弦纹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纹饰以浅绿色为地,上绘云气纹及四朵盛开的红花,外区底色涂朱彩,其上绘有人物、奔马和树木等,为出行、狩猎等场景。

  杨弘毅介绍,彩绘镜是在素镜背上施以彩绘图案,出土数量极少,属铜镜中的罕见品类。彩绘镜流行的时期较短,多集中在战国时期。这面彩绘镜与战国镜风格迥异。铭文镜也是汉代的独特创造。“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是常见的汉代镜铭,寓意“永不相忘”。所以汉镜成为象征忠贞爱情的信物。

  展览中,一件唐代金背瑞兽葡萄镜,镜背贴一金壳,其上锤鍱出浮雕式装饰纹样。据《旧唐书·高季辅传》载:“太宗曾赐金背镜一面,以表其清鉴”,这里所说的“金背镜”指的就是这种背面贴金壳的铜镜。镜背的纹样将汉代流行的瑞兽纹饰与西域传入的葡萄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的规矩格局,创造出了活泼、开放、富于变化和具有神秘色彩的装饰图案,也是盛世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实证。

  清代铜镜主要用做嫁妆

  到了宋代,铜镜开始大量普及,镜型趋向多样化,还出现了具柄镜。“贵族对镜梳妆都有人伺候,这种带柄的铜镜则便于普通平民使用。”杨弘毅解释道。

  由于玻璃镜的广泛使用,铜镜于清代中期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展览中,一面清代五蝠双喜镜在祝福着新人的同时,也成了中国铜镜发展到最后的历史见证物。五蝠双喜镜是旧时女子出嫁时极受欢迎的嫁妆。蝠取谐音“福”,五蝠便是“五福”,双喜表示喜上加喜。

  在漫长岁月的延宕中,铜镜文化在国人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长期影响依然保留。用铜镜和其他镜子“趋吉避凶”的文化习惯也依然存在,并保留在西安地区的民俗中。

(来源:西安日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3.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