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前的科举不可能出现“连中三元”的情况

2015年05月25日16:40  来源:天津日报
 
原标题:明朝之前的科举不可能出现“连中三元”的情况

  科举是田园经济的铁屋上一个缥缈的天窗。天窗的存在,装饰了铁屋也点缀了所有读书人的梦境,但要想破“窗”而出却又是件十分艰难的事情。

  科举始于隋朝,经唐宋的发展,到明朝已趋于成熟。从形式到内容,明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层层选拔、层层筛选,每场都是淘汰赛,只有最优异者才能出线。我们所说的“连中三元”不可能发生在唐宋,只能出现在明清。

  经过统治者的完善,明朝时期,由国家举行的正式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且在正式科考以前,还有资格考试。考生先要取得“入学”的资格,即成为生员才能参加后面的考试。具备资格之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参加科举了。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遇皇帝心情舒畅或有重大喜庆之事也会下诏加开,此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故称“秋闱”。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也称“春闱”。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贡士称“会元”。具备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称“传胪”。

  因为明朝之前的科举没有这么严格的程序,也没有所谓的乡试、会试和殿试,所以在明朝之前不可能出现“连中三元”的情况。郭灿金

(来源:天津日报)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3.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