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丰富了我们的童年记忆。儿童节来到的时候,那些沉淀在记忆中的儿童歌曲是不是也在你的耳边响起?让你回到了充满梦幻色彩的孩提时代?
从“拿来”到“接地气”
学堂乐歌开启儿歌流金百年
中国近代儿童歌曲发展近百年,儿童歌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借他人曲调填词到自己作词作曲的变化。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送别》,采用了日本歌《旅野》的曲调,配以中国古典诗词意象,意蕴深远。与《送别》一样,20世纪初很多歌曲也有这种“中西合璧”的特点,这些歌曲被叫做学堂音乐。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兴起,设立了乐歌课,学堂乐歌这种为乐歌课专门创作的歌曲就出现了,它成为近代儿童歌曲的开端。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教师王军说,“近代中国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境地,要振兴国民精神,一批爱国人士到海外求学,发现欧美国家重视儿童教育,借鉴外国的经验,他们开始提倡儿童教育,学堂乐歌就此诞生。”
早期学堂乐歌的原创性不高,1919年到1949年,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才变得越来越专业,儿童音乐的创作日益成熟。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阶段儿童歌舞剧出现了。黎锦辉是儿童音乐剧创作的代表人物,他创作了《小小画家》《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等多部反映儿童情趣的作品。
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儿童歌曲经历了从“拿来”到“接地气”的变化。抗战期间还出现了一些带有政治革命色彩的歌曲,在表现抗战主题的同时,也注意保留童真童趣。“吹起小喇叭, 哒嘀哒嘀哒, 打起小铜鼓,德隆德隆冬,手拿小刀枪,冲锋到战场……”这首聂耳谱曲的《只怕不抵抗》,在歌词中加入很多可爱的拟声词,活泼有趣。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歌唱二小放牛郎》,歌咏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既新颖又不失中国特色
新中国儿童歌曲经历两次创作高潮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先队员,迎着清风泛舟湖上。《让我们荡起双桨》是新中国成立后儿童歌曲的代表作,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儿童幸福的生活。
1949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儿童歌曲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高潮,一些作品传唱至今。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小燕子》《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还有作曲家谷建芬谱曲的一系列作品《歌声与微笑》《妈妈的吻》《采蘑菇的小姑娘》等,都被奉为经典。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儿童歌曲创作繁荣发展。既不像学堂乐歌时代照搬外国曲调,也不是完全地扎根于民间音乐,这个时期作品的原创性进一步提高,显得既新颖,又不失中国特色。儿童歌曲作者们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写歌,没有了程式化的结构,而是让真情流露,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儿童的情感世界。《小燕子》从儿童的视角来描绘可爱的小燕子,《一分钱》以儿童稚嫩的口味讲述了拾金不昧的道理。
改革开放后,儿童歌曲创作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有的作品以民族风格见长,有的以时代气息为主,在形式和内容上更趋多样。一些作品借鉴了西方的作曲手法,但仍然以民族特色音乐为主,像《小螺号》《蜗牛和黄鹂鸟》等歌曲。有些则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谷建芬创作的《歌声与微笑》就是一首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
上世纪90年代后至今,流行音乐的繁荣,一方面挤占了儿童歌曲的市场,让儿童歌曲创作遇到了瓶颈,优秀作品难寻。另一方面,流行音乐元素也影响了现代儿童歌曲的创作。
创作难,流行难
当下儿童歌曲如何走进孩子的心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我的童年》中是这么描绘儿歌的:“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倒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心上最有吸引盘踞的力量。”诗人告诉我们,好儿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对儿童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优秀的儿童歌曲往往是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充满音乐性。聆听这样的歌曲,可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影响孩子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师曾嘉莉说,“其实孩子们对音乐的节奏感、音乐的旋律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春天在哪里》创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新快活泼的旋律,天真烂漫的歌词让儿童在愉悦的氛围中与歌曲产生共鸣,到今天仍是很多小朋友喜欢的歌曲。
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儿童歌曲创作陷入了“创作难,流行难”的尴尬局面。当下,中国每年可以生产1000多首儿童歌曲,但是专门从事儿童歌曲创作的人才却越来越少。
如何创作能满足现代孩子的儿童歌曲?有些儿童词曲作家已经在尝试创新儿童歌曲。
彭野,儿童歌曲创作者,在演唱方式、编曲上尝试采用流行音乐的元素。“有些家长反感孩子听流行音乐,其实对于流行音乐的态度,我们应该是疏,而不是堵。既然孩子们喜欢类似周杰伦的歌,我们就应该做出一些适合孩子口味的歌。”
而已经80多岁的谷建芬,一直在为中国的一些古典诗词谱曲,试图将它们创作成可以吟唱的儿童歌曲。
在有些专家看来,改变儿童歌曲不受重视的情况,还要从儿童的美育教育抓起。“从历史传统上看,儿童音乐教育没有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初学堂乐歌出现,才比较重视儿童音乐。新中国成立后,对培养专业艺术家的偏重,使人们在儿童美育教育上产生了偏差,强调学习技巧。其实,我们现在更应该强调整体性的儿童美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专多能的儿童。”王军说。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3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