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南京各博物馆这几天都在微信、微博上大晒“童趣文物”。昨天,记者相继探访南博、民俗博物馆和南京市博物馆,为您寻找孩子们最喜欢的“萌文物”。
□金陵晚报记者 于峰
缂丝挂屏上的“古代儿童节”
六一节前夕,南京博物院在其官方微信上晒出了一大堆童趣文物。在南博特展馆三楼,展示着一批清宫旧藏文物。其中一件缂丝挂屏引人注目,描绘的是传统题材百子图。挂屏上,足足有100个大胖小子在嬉闹玩耍。孩子们有的光着屁股,与同伴扭打成一团;有的学大人模样,身着长衫,有模有样地悠游于山水之间。有观众看了说,这是一幅缂丝挂屏上的“古代儿童节”。
文物专家告诉记者,百子图题材的工艺品,在古代通常用作新娘的嫁妆,一方面祝愿新郎新娘早生贵子,孩子像画面上的娃娃一样活泼可爱,一方面则是用来讨家中老人欢心,有儿孙满庭的寓意。因此,图中除了100个娃娃,还有仙鹤、蟠桃、梅枝、如意等吉祥图案。南博特展馆展厅内,与百子图一起展示的,还有一对缂丝“放牧图”挂屏,图上展现了清代农家儿童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在山野中放牛、与同伴下棋对弈、享受自由活泼的童年。专家说,这幅图是挂在宫廷内的,阿哥、格格们看了,可以了解宫廷外自己同龄人的生活。
南博九只小猪安静卖萌
孩子都喜欢萌的玩具,其实博物馆里“卖萌”的文物也不少。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内,陈列着九只憨态可掬的小猪,只见它们有的翘嘴睁眼、有的抿嘴拱鼻、有的愁眉苦脸,有的眯眼憨笑,每个参观的孩子经过这里,都会驻足细细观看。
据介绍,这九只小猪出自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它们都是陶罐,背部有注水口。在官方微信中,南博的工作人员还为它们设计了旁白:“嘘!秘密呀,其实我有个比我小很多的弟弟叫麦兜……”
此外,在南博几个展厅内,还有会挤眼睛的江豚造型的陶壶,出土于江苏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距今4500年左右;胖胖的母鸡,背着小鸡,形成“子母鸡”造型,这种陶器来自东汉,距今近2000年;另外还有可爱的陶鸭、陶猪、青瓷羊圈等。这些卖萌文物很调皮,它们“躲”在南博的历史馆、雕塑馆中,等待小观众将它们一个个找出来。
小狮子放床头防孩子乱跑
和孩子有关的还有很多民俗文物,南京民俗博物馆(甘家大院)就收藏了不少。七巧板、银锁、虎头帽、虎头鞋、摇桶、站桶,这些都是较为常见的民俗文物,民俗博物馆研究人员杨英特别为记者介绍了其中少见的几种。
雕成狮子形状的小石刻有什么作用?杨英介绍,这是“拴孩石”,小孩子喜欢乱跑,容易出意外,古人就用这种石头把孩子“拴”在自己视线以内。据介绍,“拴孩石”一般出自民间石匠之手,狮子多表现得温和善良、憨态可掬。老南京人的“拴孩石”往往放置于床头,一般是孩子一出生,即由爷爷或外公请石匠打制,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还能一代代传下去。
“围嘴”现在人还在用,你知道古人用的围嘴是什么样的吗?记者在民俗博物馆看到,清代南京娃儿用的“围涎”(围嘴)堪称工艺品,由6瓣对称如意形绣片组成,四周向外延伸宽,儿童佩戴于颈上,可覆盖颈下及双肩。围涎有荷花、蟠桃、莲瓣形等多种形状,布满精美的图样。
朝天宫喊你来玩最老滑梯
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则在微信上晒出了表现古代儿童生活的文物。水墨画上,有小娃娃闹花灯、放风筝的各种游戏;青花瓷的纹样,是小孩子骑竹马在嬉闹。
南京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王涛说,今天是六一节,他们特别欢迎小朋友们来朝天宫玩玩南京市最有名的滑梯——棂星门前的石台阶。“这两道石滑梯,南京人已经滑了150年了,多少个小屁股在上面滑过,数也数不清。”王涛说,和小朋友相比,石台阶算是“老爷爷”了,但这个“老寿星”还是愿意和现在的小朋友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快乐的儿童节。
(来源: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