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陈平原:没有网络文学,只有网络时代的文学

2015年06月14日18:28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学者陈平原:没有网络文学,只有网络时代的文学

学者陈平原:没有网络文学,只有网络时代的文学

右一为陈平原

  中新网北京6月14日电(上官云) 14日下午,北京大学教授、学者陈平原及学者杨早受邀做客北大博雅讲坛,以“触摸历史、重返现场”为主题在北京言几又书店进行对谈,论述了报刊、出版对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的影响。提到当下大热的网络文学,陈平原从传播路径的角度分析,认为其实没有网络文学,有的是“网络时代的文学”。

  近年来,不少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人会以“新闻出版”为切入角度,比如借查阅报刊,可以窥知当时言论的具体情况,这就是文学的“物质性”。陈平原介绍,这种“物质性”,指的就是作为文字载体的报刊、书籍,以及作为流通环节的图书馆等。

  “在现代中国,报刊、杂志积累下的资料让我们能够有更多的观察角度。”陈平原称,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借助当时大众传媒对该事件的理解,来观察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增加论述的温度。

  于是,陈平原选择从报刊及出版的角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化。最终,专题文章集结成为《“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出版。通过研究,陈平原认为,报刊文章有不同的论述侧面和角度,比如要了解晚清或民国时期中国的某个重要人物,可以借助当时媒体上各种资料进行还原。

  当然,在研究近代社会乃至文学的时候,如何使用报刊资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陈平原说,研究者首先要通过阅读研究作家文集、档案来找到方向感,“报刊某种意义上是你的资料库,用于修正思路”。

  学者杨早对此表示认同。他透露曾抄写过《申报》,就是想把自己还原到当时读报人的心态,了解到整个事件的构建过程,“我们从报摘上可以得到历史感,报章也提供给你认识世界的途径。”

  最后,当谈到文学的传播方式时,陈平原提到了时下大热的网络作品。他认为,其实没有网络文学,而只有网络时代的文学:“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文章发表途径不同,也许文学表达会受到影响,但最终的衡量标准依旧具有某种恒定性,作品好坏并不在于‘在网上写还是纸上写’。”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东京奥运会今日看点:中国队向女子蹦床金…
  2. 初心砥柱天地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3.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
  4.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5. 便民早餐暖胃又暖心(人民眼·人民城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