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铭记抗战中的诗歌:山河奔涌怒吼的诗行

2015年08月27日08:2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山河奔涌怒吼的诗行(铭记·抗战中的诗歌)

抗战期间创刊的《诗报》这样告白:“诗歌,这短小精悍的武器,毫无疑义,对抗战是有利的,它可以以经济的手段暴露出敌人的罪恶,也能以澎湃的热情去激发民众抗敌的意志。”抗战,使中国诗歌走上了一条诗人们以前未曾预料的路,全民族共命运,把诗歌与民众结合得空前紧密。而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也为中国新诗后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天,让我们重读那些沉郁、沉痛、激昂与激愤的诗歌,再次感受时代的怒吼。  

诗歌,时刻感应着时代的剧变。抗战中的诗歌,诞生于民族存亡的时刻,形成了它们特殊的风格。把诗歌与抗战相结合,作国人抗战的有力精神武器,成为许多诗人共同的创作方向。

——编 者

寒潮里起悲歌

程光炜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在抗日战争的诗歌创作中,艾青无疑是创作力最旺盛、成就最大的诗人。这八年,他走向自己创作的第一个高峰,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例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乞丐》《手推车》《他死在第二次》《我爱这土地》等。

作家王蒙回忆,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举办的“国际笔会”上,隔绝多年的海峡两岸作家第一次聚首。因长期分离,大家一时不知话应该从何说起。这时,有人提议朗诵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当热血沸腾、情绪激昂而悲伤的作品朗诵完毕,大家的心理隔绝一下子消逝了。今天看来,这首写于七十八年前的诗作,仍然可以说是凝聚民族共同记忆,激起人们内心深处强烈历史共鸣的最佳诗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并不是一首构思已久、反复酝酿的作品。它1937年12月诞生于日军围城,即将举行大会战的武汉,带有仓促写就的痕迹。可在封锁着中国的寒冷中挣扎而出的长诗,却带着超乎人们想象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不朽之作。

艾青二十三岁时,就以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跻身国内一流诗人的行列。抗战爆发时,他正和第一任妻子张竹如在杭州,女儿诞生,起名叫“七月”,就是为了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1937年7月28日,日军分三路进犯北平,遭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坚决抵抗,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战死。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接连失地的消息不断传来,艾青一家面临着“往哪里去”的问题。但他没有想到这将是一场长期的战争,内心还抱着继续从事艺术的幻想。艾青是知名诗人,但他仍花大量时间从事绘画和浮雕创作。诗人的思想发生变化,与国破家亡局势的进一步加深,有直接的关系。1937年11月5日黎明,多艘日舰炮轰金山卫,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大批日军在此地登陆。嘉善、上海、嘉兴先后陷于敌手。杭州告急,已处敌人三面包围之中。据艾青了解到的消息,从南京坐船到武汉已不可能,只有从金华先到南昌,再在九江换船沿长江北上武汉这一条路可走。逃亡的日子到了,或许这也是与故乡、与父母的诀别。从金华到南昌,从南昌到九江再到武汉,难民如潮,到处都是哀苦无告、残肢断臂的伤兵。因战事影响,列车运行系统完全混乱,谁也不知道何时能走。艾青买不到去南昌的车票,得知挤上去就行,于是贸然行动。从金华到南昌需十一二个小时,艾青是坐在皮箱上度过这段艰难的旅程的。他在旅途之中看到的贫困、无知、愚昧和不幸,经常令他惊讶不已。于是默想前途,竟有几分茫然,他的沉重心情伴随着乘车、转车、乘船和换船的日日夜夜,一刻也没有减轻。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