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故地探访:穿越千年的“现代化”思想

2015年12月29日11: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晏婴故地探访:穿越千年的“现代化”思想

晏婴故地探访:穿越千年的“现代化”思想

  原墓有封土,高约10米,直径约40米。现在看到的墓冢是2015年6月重新修建落成的新墓。 沙见龙 摄

  在墓东有晏王庙,但却因历史原因在1966年被拆除,只保留了庙址。记者看到原址处种满了胳膊般粗的杨树,杂草丛生。 沙见龙 摄

  原标题:诸子故里探访:晏婴故地探访 穿越千年的“现代化”思想

  中新网高密12月29日电(沙见龙)晏子使楚的故事,让出生于山东高密的晏婴,因其杰出的人品和政治才能而声名远扬。虽距今已过去2500多年的时间,但晏婴的千古佳话和高贵品德在晏子故里依然流传至今。29日,中新网记者特别来到山东省高密市柏城镇晏王庙村探访晏婴的出生地。

  沿晏子路一路南行,刚进村就看到高立的路牌上写着“晏子故里”的欢迎标语。不远处就是晏王庙村西北50米处的晏子冢。

  一条长约50米宽10米的青石砖路,直通尽头的墓冢。路两旁各有一排马、羊等兽像相视而立。原墓有封土,高约10米,直径约40米。墓前有一方鼎,东侧屹立着一块高约5米的龟驮碑,上刻有硕大的“穹碑”二字。驮碑后方有一块约1.5米的石碑,上刻有“晏冢穹碑”,每字方2尺余,被称为晏冢穹碑。

  据原山东高密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储森介绍,现在看到的墓冢是2015年6月重新修建落成的新墓。青石砖路和两旁的神兽是在模仿古时候的墓道。在墓东有晏王庙,但却因历史原因在1966年被拆除,只保留了庙址。记者看到原址处种满了胳膊般粗的杨树,杂草丛生。

  曾在2002年亲自执笔并出版了《齐国名相晏婴》一书的李储森说,晏子虽“长不满六尺”,却博学多识,足智多谋。他很多的精神思想都已被“现代化”。他廉洁奉公,“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正是如今倡导勤政廉洁的表现;勤政爱民,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也正与以人为本相契合;外交上机敏善变,不辱身国,无论何时都以国家利益为外交前提。如今经济发展,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溯先贤的精神思想。

  沿晏子路一路南行,刚进村就看到高立的路牌上写着“晏子故里”的欢迎标语。不远处就是晏王庙村西北50米处的晏子冢。 沙见龙 摄

  山东省高密博物馆馆长代金喜告诉记者,馆内专门设有齐相晏婴的纪念馆,高密名人纪念馆中也有晏婴及其父亲晏弱的雕像和介绍。县城里文化广场上有晏婴雕像,还建了一个三贤(晏婴、郑玄、刘墉)广场。晏婴作为高密历史名人之一,高密又是其出生地,其思想更应该普及向广大民众。据史料记载和研究显示,晏婴的爱民思想对孔子“仁政爱民”的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贡献。

  据悉,中国晏子研究会每年都会组织晏氏家族的人来此祭祖。高密三贤和民艺四宝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莫言故居、红高粱文化、晏子先贤文化等也已成为中国高密的代名词。

  晏婴字“仲”,谥号“平”,后人又称他“晏平仲”、“晏子”,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东京奥运会今日看点:中国队向女子蹦床金…
  2.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
  3.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4. 初心砥柱天地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5. “双减”助力教育良好生态(人民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