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龙山文化遗址禹王亭:大禹曾在此治理水灾

2015年12月29日16: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探访龙山文化遗址禹王亭:大禹曾在此治理水灾

探访龙山文化遗址禹王亭:大禹曾在此治理水灾

图为,挂有乾隆御笔亲题匾额的禹王亭博物馆正门。 程吉童 摄

  中新网禹城12月29日电 (程吉童)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大禹,治水13载“三过家门而不入”,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科学创新的大禹精神,一直为后人称颂。29日,中新网记者追随大禹千古盛名,探访耸立在一处龙山文化遗址上的禹王亭。

  “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大禹曾在这里指挥民众治理水灾。水灾之后百姓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为了感念其恩,后世在这里修建庙堂用以凭吊,并将这里更名为禹城。”山东省禹城市禹王亭博物馆馆长王希涛向记者介绍。

  记者发现,整座禹王亭博物馆坐北朝南,东西对称。禹王殿作为主殿处于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各以画廊配殿衬托辉映,建筑整体属于典型的明清风格。而在博物馆后,便是享誉中外的禹王亭,八角飞翘,耸立于具丘山上。值得一提的是,经后来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多次考证,发现具丘山也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并有大量历史文物出土。

  前来参观的禹城市十里望镇柴庄村村民苑春生说,经过建国前的几次战乱,禹王亭损坏严重,只剩下了具丘山上的几栋二层小楼,具丘山也被狐狸、狗、獾掏挖得满是窟窿。记者了解到,禹王亭自古代修建后,每朝每代均出资维修扩建,并在明清时达到极盛。但后来由于战乱不断,禹王亭最终惨遭毁坏。直到1995年,禹城市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并于1997年竣工一期工程。

  王希涛告诉记者,禹王亭重建后,多次与中国先秦史学会合作,举办了各种历史文化活动。“在旅游方面,自从响应国家‘三馆’免费开放以来,禹王亭吸收游客每年激增,2014年更是超过了20万人次,其中也包括来自日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考察团及商人,在传播和弘扬大禹文化的同时,也间接为禹城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此外,山东省禹城市大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尹继明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弘扬大禹文化同时宣传禹城,大禹文化研究会编纂并陆续出版了《禹城与禹文化》专刊,从而将禹城与禹文化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据了解,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密(高)。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主。是黄帝玄孙,颛顼之孙(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6世孙)。相传因治理黄河有功,受舜帝禅让而继承帝位。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之会”,“铸造九鼎”等轶事典故,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东京奥运会今日看点:中国队向女子蹦床金…
  2.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
  3.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4. 初心砥柱天地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5. “双减”助力教育良好生态(人民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