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舌尖上的春天:吃出健康与文化,赶走“脂肪君”!

欧兴荣
2016年02月23日10:25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饱肚子,是天大的事。民国大家夏丐尊有名篇《谈吃》曰: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却分毫不能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食的程度,远高于其余一切,很不调和。“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

春光与美食不可辜负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不仅描绘春光无限好,更是暴露一个吃货的内心

四季更替、适时而食,是中国古人与大自然相处的生活美学。

春姑娘正迈着轻盈的步履赶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每个不愿辜负韶光与美食的吃货正变得蠢蠢欲动。

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之处在于不仅仅用以充饥,到了文人笔下,饮食成了雅事,进而上升到饮食文化层次。清人袁枚是美食家,留下一本《随园食单》,总结了江浙厨师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烹饪经验,文笔生动,流传至今。

健康养生更是饮食承载的一个重要功能,经过一个胡吃海喝和代谢缓慢的寒冬,人体的味蕾及各处器官慢慢苏醒,累积的多余脂肪也需要消耗掉。

丰子恺的境界岂是俗人所及?

智者善吃,丰子恺有幅著名图画“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桃花”:画中描写了江南早春,主人将小桌子置于室外,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品着时令鲜品,何等的惬意!

以平补为原则 重在养肝补脾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春应于肝、夏应于心、长夏应于脾、秋应于肺、冬应于肾。春季饮食以平补为原则,重在养肝补脾。甘味食物则为上等之选,如枸杞、核桃、花生、大枣、桂圆等;泡点菊花茶、薄荷水则能起到清肝宁神作用,而酒会伤肝,春季不宜饮酒。

春季饮食以平补为原则,重在养肝补脾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言:“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肝属木,味为酸,五行木胜土,土于五脏为脾,味为甘。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载:“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他告诫人们:春来之时,要减少酸的饮食,增加甜的饮食,这样可以养脾胃,增强机体抵抗力。

在中国民间,有吃春(又称咬春或啃春)一说,立春节令食俗,即要在春天吃适宜养生的食物,多吃时令季节的果蔬;而春分前后,则要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采备药、食材,这样的药、食材得天地之精气,气味雄厚,营养价值最高。

春卷,又称春饼、薄饼。是民间节日的一种传统食品。

春卷则体现民间智慧与饮食养生的完美结合,春卷的做法各地有异,最典型的做法是用上白面粉加少许水和盐拌揉捏,放在平底锅中摊烙成圆形皮子,然后将制好的馅心(肉末、豆沙、菜猪油)摊放在皮子上,将两头折起,卷成长卷下油锅炸成金黄色。春卷皮薄酥脆、馅心香软,别具风味,是春季的时令佳品。

饮食选择上因时因人而异

事实上,春季因气温多变,乍暖还寒,在饮食选择上也因时因人而异。

饮食温补因时因人而异

早春之际,寒意犹存,饮食应侧重于温热的食物,宜选择热量较高的主食,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除米面、杂粮之外,豆类、花生、乳制品等不可或缺。

仲春之时,天气变化大开大合,冷热转变骤然。在饮食上应增加青菜,减少肉类。

晚春时节,春夏之交,天气偏热,应以清淡为宜,注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瓜果蔬菜总相宜。

春天是人体生理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天气潮湿,气候变化大,体格健壮的人能自动适应,一般无需调补。但素有疾患或体虚者需注意,宜吃鸡肉、鸡蛋、红枣等温补阳气的食物适当进补,也可选择中药调养,如西洋参、龙眼肉、党参、黄芪等,提高身体抵抗力。

春天百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花粉,是过敏性疾病的多发季节。若患有慢性疾病或有过敏体质的人,春天一定要忌口,忌服“发物”,如虾、蟹、咸菜等食物,否则旧病易复发。

需特别提醒的是,春天若用药膳调养身体者,切记以平补为原则,不能一味地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身体内热,损伤到人体正气。

当然,春季养生不仅仅要注意饮食,起居、锻炼、心情舒畅同样重要。要早睡早起,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拳等,努力做到不着急、不生气、不发怒,以保证肝的舒畅条达。

(责编:欧兴荣、陈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