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亚洲青少年音乐比赛现场。 |
近日,第六届亚洲青少年音乐比赛在香港举办。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钢琴选手经过数日激烈比拼,最终角逐出青年组、少年组、儿童组、中国作品A组、双钢琴组等9个组别的各项大奖。钢琴比赛,比的是什么?又该如何更好选拔新秀?比赛给我们留下诸多启示。
学钢琴不一定要成为钢琴家
在本届比赛中,儿童组的选手可谓最吸引眼球。孩子们稚气未脱的面庞、娴熟的弹奏技巧,不但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也让人感叹钢琴艺术后继有人。获得了儿童组第一名的,是来自贵州的13岁小姑娘杨蕤嘉。她学琴已经8年了,2014年她就在“寻找音乐神童莫扎特钢琴比赛金奖获得者专场音乐会”上,与贵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陈佐湟合作演奏了音乐大师莫扎特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k.41》。这次获得了一等奖,又向着她“成为一名钢琴家”的梦想迈进了一步。
如今,在国内,学钢琴的孩子越来越多,学琴的年龄也越来越小。而各类钢琴比赛,无疑成为极其重要的展示平台和衡量标准。著名钢琴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鲍蕙荞说,如今,各类钢琴比赛可谓多如牛毛。就国际一流钢琴比赛而言,难度在不断加深,对选手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增高。“需要选手领会作曲家意图,把握不同作曲家的风格和同一作曲家不同时期的风格,还要求选手将技术与音乐结合的同时,又突出个人特点。”鲍蕙荞说,比赛提供了一个平台,对于结果不必太在意。香港音乐教育家陈兆勋也指出,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要提高文化修养,特别要熟读音乐历史,做深入了解。
学钢琴不能太功利,也成为业内和专家的呼吁。在目前的“钢琴热”中,也有一种浮躁的现象,不少学琴的孩子忙于考级、参加各类比赛。有专家就指出,学习钢琴不一定要成为钢琴家,带给孩子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收获。陈兆勋说,学习钢琴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审美和品格、提高思想宽度和深度。
教会孩子理解音乐的真谛
自2002年举办以来,亚洲青少年音乐比赛选拔了不少新秀,有的还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作为三年举办一届的比赛,今年也经过了激烈的角逐。最终,来自香港的黄思远获得了青年组第一名。黄思远说,在做参赛曲目准备时,不仅要磨练技术,也要博览群书。“越是了解曲目的创作背景等,越能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其中。”黄思远说。
不仅是香港本土的选手,本次比赛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韩国钢琴协会主席张惠圆说,比赛不仅是对选手,对评委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
亚洲青少年音乐比赛组委会主席、柏斯音乐集团总裁吴天延说,本届比赛,增加了德国、美国等国的参赛选手,评委也来自全球,更具权威性。“希望将比赛从亚洲辐射到世界,成为一项重要国际赛事。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比赛推广音乐文化、普及钢琴艺术、了解基层需要、做好音乐教育。”
随着类似的钢琴比赛越来越多地举办,更多的注意力也从比赛本身转移到音乐普及和教育上。张惠圆说,韩国的钢琴教育强调精英化,而在音乐普及教育方面做得不足。“应该把音乐资源用在对大众和儿童的音乐普及上,这样才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涌现出更多的音乐人才。”
本届大赛评委会主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名强在提到国内音乐普及时说,“我国的钢琴教育主要包括‘专业教育’和‘社会普及教育’两个范畴。虽然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钢琴艺术想进一步走向世界,必须提升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和音乐教育品质。”
吴天延认为,在全球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音乐教学要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教育理念。“音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高品质的教学工具、强大的依托平台、完善的教学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机制。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音乐,不是如何使用乐器,而是要教会孩子理解音乐的灵魂,理解音乐的真谛。”吴天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