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扫描二维码 |
姜亭个子不高,踢起毽子来却一点不含糊,他双腿一蹬,迎着飞过来的毽子来了个“狮子摆尾”,在空中用脚后跟将毽子踢给队友。落地的时候,宛如一只轻巧的燕子,双手撑地,就这么平稳“着陆”,引得身边一群队友使劲鼓掌叫好。
这便是姜亭的看家绝技“蛟龙出海”。今年56岁的他,可是一代踢毽流派“中华功夫毽”的开创者。别看他身手矫健,小的时候可是个“药罐子”。“我从小身体不太好,家里人为了锻炼我,就让我学体操、学武术,我自己也对运动感兴趣,足球、独轮车,到现在还经常玩。后来年纪慢慢大了,还是觉得踢毽子这项运动更加适合我。”
姜亭是个容易“入戏”的人。玩着玩着,就认真了。一般人踢毽子,“就是踢数量,争取让毽子在空中多待几个回合。”但姜亭不是,2003年迷上了毽子之后,他想要当行家。
这可不容易。那几年,他天天研究怎么把自己理解的运动元素融入踢毽子里来,“我学过武术、体操,就把这些东西混合到毽球里来,独创了几招,比如‘夹毽八招’‘后打一绝’等”。姜亭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慢慢踢出了一点名气,后来又发明了‘鱼跃宝鼎’等,当然这些动作难度非常高。”
他更没想到自己研究的动作,竟然冲出了山西。有一年在北京天坛公园,他的这几套独创动作“震惊毽坛”,毽迷们称他的踢毽流派为“中华功夫毽”。他得意地指了指墙上挂着的“晋之怪杰”的字样,那是国内知名毽球大师张德江为他所题。
这下姜亭真的成为行家了。他“文体不分家”,开始下功夫研究毽子的历史,“在山东出土的23块触毛显示,早在汉朝古人就开始踢毽子。”同时,他把自己发明的动作写到教材里,开办了“姜老师课堂”,给慕名前来的众“弟子”分享。
他还研究怎么制作毽子。“这里面讲究更多了,毽子按照制作方式可以分为‘北派’‘南派’‘现代派’。相较而言,北派花毽特点是准确细腻,南派花毽更柔和流畅。太原地区人们踢的主要是这种‘大白毽’。”姜亭拨弄着手上的毽球,向记者“科普”,“毽毛、毽座、毽节是一个毽子的三个组成部分,像毽毛,一定要拉开看是否舒展。很多人来找我鉴别毽球好坏的时候,我更看重这三个部分的比例是否协调。”
不久前,姜亭被山西省体育局授予“花毽大师”的称号。现在的他随身携带一个行李包,里面装满了各色比赛用的毽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