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知艾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而菖蒲和艾草也可算得是“端午二友”了。无论是现实中人们于端午之际,“门前艾蒲青翠”,还是诗词中的“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就连文人画中的端午,也缺不了菖蒲和艾草的搭配。
算起来,菖和艾的搭档历史可比“岁寒三友”久远得多。
“岁寒三友”搭伙是因为文化的发展,入诗入画成就它们之名;而菖蒲和艾草则早在先秦之时就被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最古老的医书中都有关于它们的记载。
这两种植物性情都比较温和,所以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和别的药物搭配都不会有大的副作用,而且两者都善于治疗各种疮痈肿痛,以及最重要的驱虫消毒。不过它俩最终能搭在一起,有个关键原因是两个都生命力旺盛,生长地非常广泛。从植物学分布来看,菖蒲和艾都是遍布我国南北的野生植物,耐寒,生长快。因为南北易寻,所以这项风俗也就都能被南北方接受并流传下来,而不像打年糕之类的习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等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两个本来很草根的东西也开始进入了文人视野,《山海经》、《诗经》、《离骚》都有它们的身影。至于书画当然也不会落下。
清末杭州萧山籍画家任伯年有幅《端午图》,上面所绘很是写实:枇杷、大蒜、大黄鱼,还有主角菖蒲和艾草,俱是江南人家端午必备事物。
不过虽然是一对“好基友”,在上下五千年的伴行后,它俩也有了不太相同的归属。比如说在文化层面上的分道。
同是任伯年,他曾作了一幅《牵牛菖蒲》,这会儿菖蒲就不是艾草的铁搭档了。浙江博物馆一位研究书画的馆员说,菖蒲相较艾草更多入画,因为它的形态更符合文人的审美观。另外在唐宋时期,菖蒲中的石菖蒲就开始被作为观赏类花草人工培植,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艾草则在年画啊民间画啊之类的题材中更多见。
到如今,除了药用外,菖蒲和艾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发地渐行渐远。
在某宝上输入“菖蒲”,跳出来的是一丛丛从山涧里挖出来的石菖蒲,配上紫砂盆的话,价格从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看上去清翠欲滴、叶片似小剑,造型好看。毕竟菖蒲盆景是从宋开始就被文人把玩的案头小品了,形制成熟。说到这儿,又得提到写了端午小令的苏东坡,他可真是位热爱生活的达人。据说盆景一词就是从他始的。他为什么会去做盆景呢?因为他发现了菖蒲之美,于是专门跑到山里连石带草地挖了菖蒲做成盆景。
输入“艾草”,你会看到什么呢?嗯,俱与生活悉悉相关,比如艾草炙啦,艾草团子啦,艾叶枕头啦,艾叶茶啦,等等等等,五花八门。谁让艾草比之菖蒲生命力更强、更好吃呢?
这种差别甚至还出现在了植物园里。
在杭州植物园,艾草和菖蒲都有,不过,艾草是自发野生的,“只要是有草坪和野草的地方,就会有艾草。初春的时候来采的人比较多,那时候是嫩芽,很多市民摘回去做清明团子。这儿的艾草不会长太高,一般长到尺把长就差不多了。艾草不会被特别保留,它长得很快,一般会和杂草一起隔一段时间割一茬。”杭州植物园植物所的工作人员介绍,至于菖蒲,园里倒是有种植的,在韩美龄艺术馆后面的水塘边就有,主要是出于保留物种的目的。虽然是种植的,但也几近野生,因为好养活,基本上只要撒上一把菖蒲籽,它便会自由生长。
讲到这里,不由得对艾草更有好奇之心。民间说它是“百草之王”,不仅是因为它是最早被发现的具有药用价值的草之一,还因为它的用处实在是广泛,又与生活实在是密不可分。以至于到现在,许多人都在这么一株小小的野草身上讨生活。比如说针炙师、艾草种植者、艾草使用者等等。
当菖蒲走向文人化的时候,在近年被谈论着价格和雅趣的时候,艾草靠近了平民。两个好朋友,两种风格,是一件混搭的趣事。
而6月9日这一天,门口的“艾蒲青翠”,它不是仅来自菜市场那么简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