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多家老报纸最早诞生在广州

2017年08月21日08:19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多家老报纸最早诞生在广州

这是外国人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中文期刊。

《大公报》在西关的遗址,位于中山六路惠吉西二坊2号,2012年,公布为越秀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广州,史上的那些个第一

广州是中国传媒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知名媒体云集,专业人士众多。其实这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在中国近代传媒业兴起的初期,在岭南,广州就成为这一行业的中心,并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许多传媒业的“之最”是在广州创下的,比如全国第一张对开8版的地方报纸是《广州日报》,曾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足球》报,年代离我们近一点的就不细说了,这期,我们主要讲讲更早的报纸之最。

最早的近代报刊大多由外国人创办

1904年1月19日,也即农历癸卯年腊月初三,在位于广州市中华中路(今解放中路)回龙里32号的“中兴通讯社”中,发出了第一篇稿件。骆侠挺是这家小通讯社的发行人兼编辑,他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州和香港地区的报纸。“中兴社”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通讯社。

中兴通讯社的诞生是传媒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市场上已经有足够多的报刊,它们的需求足以供应一家专门提供新闻稿件的机构生存了。

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大多是由一些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它们的传播“路线图”也是经由南洋至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地区,陆续扩展。嘉庆二十年七月一日(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此后,此类中文报刊不断出现,达十几种之多。第一家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是道光二年(1822)在澳门创办的葡萄牙文报纸《蜜蜂华报》(A Abl-ha da China)。而在中国内地,第一家英文报刊则是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于道光七年(1827)在广州创办的英文报《广州纪录报》(Canton Register)。这是一份双周刊,后改为周刊,1839年迁往澳门,1843年迁往香港,改名为《香港纪录报》。

德籍传教士郭士立于道光十三年(1833)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刊行。这是外国人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中文期刊。为了接地气,刊物封面采用了中国古书的传统排版方法,上书道光年号,下面印着刊名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爱汉者纂”三行汉字。其内容除了宗教宣传外,还有时事新闻、政治、科技、商务等介绍,1837年停刊。今天在大英博物馆中,还能找到它的原件。

这些报刊从内容到形式已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邸报。它们有消息,有通讯,有评论,文章中的新闻要素比较明显,其读者也是一般民众,有广泛的社会性。因此,它们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由古代向近代发展。

稍晚一些,出现了一些专门类的报刊。1868年由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医生嘉约翰在广州编印的《广州新报》(1880年改为月刊,更名为《西医新报》),是中国内地最早的西医报刊。它采用中文刊出,专门为华人服务,对西医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一说的是,嘉约翰还是中国第一家教会西医院——广州博济医院的创始人。

1894年,第一份中国人自办的西医报刊,尹端模主编的《医学报》在广州诞生。由于当时学习西医的人尚不多,而刊物的学术专业性又比较强,所以办了两期就停办了。

西关是百年前岭南新闻业的中心

广州城西,特别是西关一带,是百年前岭南新闻业的中心。在清末中国报刊的萌芽期,以及民国和抗战期间的繁荣期,广东报馆约有半数出现于西关。有论者评价,“西关具有岭南近代报业最纯正的血统”。西关早期出现的报馆,主要集中在第七甫、第八甫(光复路)、十八甫等地,在当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报馆街”。这一带的早期知名报刊,包括1865年创办的《中外新闻七日录》,1872年的《羊城采新实录》,1884年的《述报》等。前两者社址不详,后者社址便设在多宝路海墨楼石印书局。

《述报》是广东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办的日报。报纸的内容主要介绍西洋新学及世界各国政治,每日四页。第一二页是中外时事,本省新闻,第三页译述外国书籍,第四页为各行业广告、物货信息及轮船出入口日期。

《述报》有个鲜明的特点,即每天配一张插画,并配以图说。所以它也成了中国内地第一家有插图的报纸,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报刊首家摘要译述外国图书的日报。其报道新闻及评论,态度严肃认真,“遍阅各报,去疑存会,加以论断,事必核实,语戒荒唐”。它出版时正值中法战争,因此大量宣传报道了反对法国殖民主义侵略越南的不义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行动。

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十八日,《述报》刊登了一份“本馆告白”:“十九日起至廿一日,停派三天,更订章程,增聘主笔。”但这之后,就没有再见到它出版了。

1903年,钟宰荃等创办《羊城日报》,社址设在十八甫,它是清末发行量最大的广州报刊。同年年底,邓家仁等创立《时敏报》,该报与时敏学堂、时敏书局并称清末西关“三时敏”,取“敏于时务”之意,其《醒睡副刊》发表的作品,也具一定的警世作用。1906年1月底,郑观应等创办《广州总商会报》,是广州总商会的机关报,社址设在十七甫,同年9月中旬停办,改组为《七十二行商报》,社址改到了第七甫100号。这是广东近代史上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直至1938年才停办。虽名《商报》,但眼光并不局限于商界和经济,对时政也有相当侧重,成为国人获取重要信息的新闻来源,广州黄花岗起义之后,殓葬七十二烈士的潘达微,也是第一时间在该报上发表了关于殓葬情况的文章。

诞生了全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机关报

广州的报馆在推动革命意识觉醒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906年,卢谔生创办《国民报》,社址在第八甫新街,该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广州的喉舌。1907年江宝衍创办的《农工商报》,社址在光雅里,是广东农工总局的机关报。此外还有《时谐画报》、《二十世纪军国民报》等。辛亥革命广州光复后,1912年创办《广东日日新报》,社址在十八甫55号;《大公报》社址在第七甫;《中国日报》也从香港迁至第八甫;《民生报》、《商权报》、《现象报》等都在打铜街(今光复南路),这一时期西关聚集的报馆也达20多家。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在西关创办的报刊更多。

全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机关报——广州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红旗日报》,前身是16开4版小报《红旗报》,每周出两次,由当时的地下工会负责印刷,秘密发行。主编是当时的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周文雍、恽代英、罗绮园等经常为报纸撰文。1927年12月广州起义爆发,《红旗报》改为《红旗日报》,大量公开发行。第一期印了25万份,在广州各街道散发张贴,宣传工农民主政府的政纲、政策,号召工人群众起来参加起义斗争,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第一个机关刊物——《工人之路》周刊也是诞生在广州。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开幕。大会通过中国全国总工会章程,成立了中国全国总工会。5月初,总工会在广州创办了《工人之路》,编辑部设在文明路“全总”筹备部。6月,省港大罢工爆发,《工人之路》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主办,每天出版《工人之路特号》日报,主编和重要政论的主笔者是总工会宣传部长邓中夏。日报创刊初期发行3000份,后增至1万份,专门指导省港大罢工斗争。它从创刊到1927年4月14日共出版616期,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版期数最多的工人报刊。(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责编:汤诗瑶、陈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