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筒井讲述的蜀盐传奇

李咏瑾

2018年01月02日04:3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四川盆地中部的大英县,东经105度、北纬30度的古老丘陵上,矗立着最后三处濒临灭绝的卓筒井。这些始创于北宋庆历年间的残破井架,看似不显眼,由此开创的钻井技术却比西方早800多年,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开机械钻井的先河”。科技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没有卓筒井,就没有海湾战争。”如果没有卓筒井的伟大尝试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运用,现代能源工业的发展必将大大滞后,由能源工业衍生的化工、交通、照明供热等关乎民生的产业链或将随之崩塌。在长篇历史小说《蜀盐说》倾力挖掘之前,这一段赫赫有名的历史不为大多数民众所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大英县人,作者刘裕国对卓筒井有极为深厚的感性认知。由卓筒井带动的蜀盐大行于世的局面,直接缓解了蜀地去海远、蜀道艰险而带来的西南各地“盐荒”,甚至于茶马古道之外、乌江沿岸又兴起了一条由四川至湖南的“盐油古道”。在这样的经济文化生态中成长起来的作者,很早就认识到卓筒井对于历史发展与经济变迁的重大意义,为卓筒井“著书立说”,成为他心中萦绕不去的梦想。随着时间流逝,卓筒井的前世今生在他的创作构思中越来越丰满,《蜀盐说》也终于瓜熟蒂落。

  历经1000多年的发展变迁,卓筒井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钻井、起下钻、抽取、防井喷以及运输工艺,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仍在维持小规模的稳定生产。整个过程凝练了这方百姓千年间的智慧和心血,是一个大胆试验、不断改造、更新换代的曲折过程,但放在小说叙事中,则过于漫长零散。作者将千年的变迁凝练到北宋庆历年间不足10年的时间里。代表官盐身份的“田家盐场”以及代表民间新兴科技力量的“卓筒井盐场”两方对垒,暗喻从公元前255年发源的大口浅井与以卓筒井为代表的小口深井两股生产力之间的博弈。

  男主人公“卓童”为遭遇矿难的盐工之子,他子承父业后,带领剩余盐工逃离了死伤惨重的田家大口井盐场,眼见当地乡亲深受缺盐之苦,便利用当地盛产的楠竹资源,领头偷打小口井。先“破”,方能更有力量地“立”。打井队伍不但遭遇重重技术难关,还遇到以田家盐场霸主田横才、盐务史徐长久、军营都尉任钱万为代表的反动势力的阻挠和迫害。这也生动地反映出新兴生产力的发展绝不可能一帆风顺,而要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千回百折,才能在实践中检验出其正确性和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卓童”音同“卓筒”,是卓筒井的精灵与化身。他身上的侠骨柔肠、睿智果敢等优秀品行,正与“卓筒井精神”中的“闯劲、钻劲、韧劲;敢于拼搏,勇于创新;锲而不舍,自强不息”不谋而合。

  文似看山不喜平。以历史题材为依据的小说,常常会不自觉陷入“过分求真”而被史料素材牵着鼻子走的局面,《蜀盐说》就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点。开篇卓童父母遇难、押运盐车遭遇乡民抢劫、在盐场做苦工时带领乡亲逃离垮塌的井场,接连三个扣人心弦的情节,一下绷紧了读者的神经,事件的矛盾、人物的对立第一时间跃然纸上。随着情节的推动,各路人马纷纷登场,不管是苏轼、肖县令、张铁匠、木匠们代表的“正方”,还是盐茶道布政使吕武、屡进谗言的御史充当的“反方”,都加剧了双方反复拉锯的精彩度,如同激流冲过两岸崎岖的礁石。天下缺盐的严峻现实和日渐衰落的现有生产力,推动了新盐政的出台。随着苏轼的视角切换,博弈由江湖之间转移到朝堂之上。新盐政的推出大快人心,卓筒井终于进入遍地开花的发展新时代,如同大江浩荡,行文的精彩度不言而喻。

  除了跌宕起伏的情节,《蜀盐说》一大扣人心弦之处,就是完整展示了卓筒井的工艺流程从无到有、更新换代、逐渐成熟的历程——踏勘环境、由舂米得到启发、打造钻具、治理井塌、设法取卤、研究运输、优化晾晒……这些辛苦积累的经验,朴素地论证了“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卓童以及他所带领的盐工队伍,就是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真实的缩影。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02日 24 版)
(责编:袁勃)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小小螺蛳粉做成“三个百亿”大产业(人民…
  2. 博物馆说|记录南京大屠杀唯一动态画面的…
  3. 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深层逻辑(庆祝…
  4. 办好思政课 习近平这样划重点
  5.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