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统马克龙时强调,要扎实推进人文交流,推进各领域长效合作和机制建设。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期开幕的“学院与沙龙——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可谓是深化中法文化交流的有益尝试——展览聚焦的学院派和新古典主义,不仅影响整个欧洲,也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个展览是自马克龙访华后,中法两国文博界第一次交流与合作,全面开启了两国艺术界合作与交流的新篇章。中法两国在政治和文化上有着深厚的渊源。众所周知,发轫于20世纪初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曾对中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中法文化艺术的交流更是源远流长。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在此重温法国艺术巨匠精品,回顾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对未来中法文化交流的美好前景充满期待。
一件事情要取得成功,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三重因素。一个伟大的艺术时代的形成,有时候也是如此。“学院与沙龙”展用103件学院派艺术珍品,向观众展示了18、19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学院派和新古典主义艺术兴起的背景与发展历程。参展作品中有大量名家名作,而且包含精巧的构思:从宏观角度清晰还原社会背景、学术机制以及大师成就三方面作用下,艺术流派是怎样被塑造的。
天时,就是学院派和新古典主义兴起的大气候,包括时代背景、文化底蕴以及新的文艺思潮等,是艺术风格成形时所处的大环境。19世纪的法国,在启蒙运动指引下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次展出的艺术作品,创作时期涵盖了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伴随着改革和进取。
政治的变革召唤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人们的审美也在此时有所转变。“新古典主义”庄重、理性、充满英雄主义理想的风格,与启蒙精神有着共通的底色,更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替代了当时服务于皇室、气质奢华的洛可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在主题和风格上都强调模仿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经典,意在用古典的英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怀来教育和感化现世的人,用古希腊和罗马的诗歌、故事、寓言来阐述道德规范。
1748年庞贝古城遗址的发掘,使得公元一世纪被火山灰掩埋的许多古代文物重见天日。这在欧洲引起很大轰动,掀起欣赏和学习古典艺术的热潮。“新古典主义”就是在重新发掘、重新认识“古典”的热潮中产生的。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就采用“庞贝红”作为墙面颜色,来表现充满激情与理想的时代背景,用火热的色彩衬托出一件件激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艺术学院的兴起与时代的大气候相辅相成,为新古典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在欧洲众多学院中,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是其中的翘楚,成为欧洲其他美术学院学习的楷模。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学院体系创作并推广的艺术作品流派,也被称为“学院派”。由于新古典主义是学院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格,大多数学者把学院派与新古典主义等同起来,两个概念经常同义置换。
本次展出的103件作品中,有64件来自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足见学院土壤对艺术创作之花的培植收效显著。展览的第一部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美的圣殿”,系统展示了该学院的教学成果。这部分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学院的培养”,展示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在教学体制上的突出成就。第二个主题“透过罗马大奖看历史题材绘画及雕刻作品”和第三个主题“为获得罗马大奖做准备”,都反映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创始的美术竞赛体制对艺术创作起到的导向性作用。很多著名艺术家在学生时代都是罗马大奖的获得者,他们的获奖作品都在这一部分展出。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安格尔于1801年获得罗马绘画奖的《阿喀琉斯接见阿伽门农使者》,这幅作品能够来中国展出,弥足珍贵。
学院举办的沙龙展,也为18、19世纪法国艺术的繁荣做出很大贡献。1737年起,学院每年在卢浮宫的“方形沙龙”大厅举办“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沙龙展”,简称“沙龙展”。沙龙体制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欣赏者和赞助者,使艺术界更活跃、多元,也形成新的艺术取向,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展览中观众将欣赏到在沙龙中获得声誉的重要作品,包括安格尔的《朱庇特与忒提斯》、欧仁·德拉克洛瓦的《弗朗索瓦·拉伯雷像》、卡米耶·柯罗的《意大利风光》,还有帕斯卡·达仰—布弗莱的《应征入伍者》(见图)和其他一些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得以保存,得益于国家通过征订、购买沙龙展作品给予艺术家们的鼓励。购买和征订的作品收藏于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
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艺术大师们的光芒,他们是时代艺术的弄潮儿。学院派艺术发展最重要的领军人物就是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安格尔作为最后一位新古典主义大师,继承了新古典主义的衣钵,同时也是学院体制的捍卫者。本次展览中“美院的安格尔时代”这个小节特别展示了他的卓越成就,其中最为重要的展品是高3.27米的巨作《朱庇特与忒提斯》,这是安格尔的代表作,之前从未在欧洲以外展出,是法国国宝级艺术珍品。
安格尔曾说:“素描者,艺之操也。” 他认为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注重形体和结构的艺术标准在学院体制中一直延续到20世纪。这句话对于后来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修的艺术家徐悲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后,徐悲鸿一直以素描为教学的基础,并影响了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中国学院教学体系。展览把他的这句名言刻在墙上,体现出这位大师如何奏响时代的强音,奠定了艺术领域新乐章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之后,安格尔等欧洲古典大师的作品,特别是其丰富的绘画语言和娴熟的技法,也影响了靳尚谊、杨飞云、王沂东等一代油画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写实主义油画,或称之为中国的“新古典主义油画”。凡此种种,皆是学院派和新古典主义在中国艺术中的余音回响。
艺术展览,特别是群展,不仅反映艺术本身,更以宏观的视角,反映艺术背后更深沉的文化内涵。希望本次展览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明的艺术音符,更是一整首时代的交响乐,在观众心中留下整个19世纪法国艺术脉络完整而深刻的印象,留下中法两国艺术交流的历史轨迹,由此细细品味其在中国的回响,思考新时代中国艺术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