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老字号”(半日闲谭)

舒  翼

2018年04月07日05: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北京,前门外,大栅栏。

  眼前这幢西洋古典折中主义风格的二层楼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正门口左右两侧,为罗马式立柱。外墙的砖石上,则雕刻着仙鹤、荷花等中国传统图案。踏进正门,首先是一个天井。两头的墙正中那繁复的砖雕,让人不禁想起江南的大户人家。穿过天井,来到店堂,一卷卷花花绿绿的布摆放在柜台上。跨出正门,抬起头来,只见门楣上从右到左写着三个大字——瑞蚨祥。这里,正是中华老字号瑞蚨祥旧址门面。始建于1893年的它,为清末北京最大的绸布店门面,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漫步在北京的街头,不经意间,总会有一个又一个这样的“老字号”映入你的眼帘。创建于1669年的药店同仁堂,始建于1853年的鞋店内联升,创建于1864年、以烤鸭闻名的餐馆全聚德,创建于1903年、因涮羊肉而声名远扬的饭庄东来顺,还有六必居、都一处、张一元、吴裕泰、盛锡福……它们涵盖饮食、服饰、医药等多个行业,成为古老又现代的北京城一道亮丽而别致的风景。

  不仅是北京,在其他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里,也有不少类似的“老字号”。在上海,有始建于1848年的银楼老凤祥,创建于1875年的糕点店沈大成;在苏州,有初创于1663年的酱肉店陆稿荐,创始于1870年的糖果店采芝斋;在杭州,有创建于1848年的菜馆楼外楼,创建于1874年的药店胡庆余堂;在天津,有始创于1858年的小吃狗不理包子……一个个“老字号”,从历史中走来,矗立在城市的街头,隐藏于城市的巷尾。

  穿越百年沧桑的“老字号”,曾经为城市的商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时至今天,它们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却早已超出商业的范畴,而成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注脚之一。响当当的名头背后,记录着一座城市在历史岁月中的繁荣盛景,诠释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精髓。譬如,人们说到北京的历史,说到京味文化,便不能不提到前门外的大栅栏。建立于明代的大栅栏,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历史上曾经是繁华的商业区,众多“老字号”云集于此。今天在这里行走,仍会遇见不少“老字号”,同仁堂、瑞蚨祥、内联升、狗不理……有的还保留着宏伟气派的历史建筑。凝视着它们,历史深处的老北京城仿佛重新出现在你的面前。门楣上的招牌牌匾,则多由名人大家题写,于熙熙攘攘处增加了不少文化内涵。难怪一些初次到访某地的游客,在游览名胜古迹之外,还一定要去当地的“老字号”瞧一瞧,到百年老店里参观一番。或品尝一顿特色美食,或购买几件地方特产,都是为了更多地了解、感受此地的历史和文化。

  令人欣慰的是,“老字号”虽然从历史中走来,却没有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化石”。今天,一些“老字号”仍然活跃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就拿人们最熟悉的“吃”来说。每到传统佳节中秋之时,各式月饼竞相登场,令人眼花缭乱。不过,尽管现在月饼的品牌众多,品种多样,有的还在外包装上颇吸引人眼球,但据统计,沪上老字号“杏花楼”所售月饼,仍占偌大的上海滩月饼市场的半壁江山。一个百年老品牌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取得这样的战绩实属不易。究其原因,自然有消费者对“老字号”的信任甚至是情感在里头,但更重要的,我想还是商品质量上的保证。

  “老字号”要想活得好,首先还是要在质量上下功夫。品质过硬,才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反之则会被消费者抛弃。曾经就听到有朋友抱怨某家“老字号”,不仅有时候卖的食物不好吃,服务态度和就餐环境也不尽如人意。这样的商家门可罗雀,也在情理之中。前些年新闻里还报道过,某家“老字号”用过期的原料生产食品,这种做法不仅是在欺骗消费者,更是砸自己的金字招牌,将先人辛辛苦苦建立的名誉毁于一旦,实在令人惋惜。

  创新,是“老字号”面临的另一项课题。比如,现代人吃东西讲究健康,少油少糖,但一些“老字号”的食品往往油和糖的含量都较高,那么,不妨在保持原有特色基础上,在原料和制作工艺上进行改良。又比如,一些“老字号”服饰的款式偏于传统,顾客往往以中老年人为主,那么,不妨在式样上进行改良,加入新鲜的时代元素,以吸引更多年轻顾客。

  进入互联网时代,不得不提当下火爆的“网购”。这当中,怎能少得了“老字号”的身影?近年来,不少“老字号”已纷纷入驻各大购物网站。如此,既方便了消费者,让购物变得更省时省力,又拓宽了商家的销售渠道,带来销售量的增长。过去,一家“老字号”一般只在特定的这座城市才有,人们只有到当地,才能买到这家“老字号”的东西。现在,只要一点鼠标,全国各地都可买到自己所需要的正宗的“老字号”产品,而且还能送货上门。

  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老字号”,何尝老!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07日 08 版)
(责编:冯粒、曹昆)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办好思政课 习近平这样划重点
  2. 小小螺蛳粉做成“三个百亿”大产业(人民…
  3. 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深层逻辑(庆祝…
  4. 博物馆说|记录南京大屠杀唯一动态画面的…
  5. 陈金虎任常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