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邺城博物馆

汉风魏韵扑面来(华夏博物之旅)

本报记者  史自强摄影报道

2018年04月29日04: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铜雀台青石螭首

  半人面瓦饰件

  西门豹祠刻铭残石

  “史越千秋,文承一脉;馆藏万象,霞接三台。”这副镌刻在河北省临漳县邺城博物馆照壁上的对联,讲述的是邺城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临漳县一带古时称“邺”。邺城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邺城博物馆位于河北邯郸临漳县城西南约20公里处,占地65亩,采用汉代建筑风格,雄伟壮丽,处处彰显着汉风魏韵。邺城博物馆主馆建筑面积为5228平方米,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300件(组),分成“序厅”“史前至秦汉时期的邺地”“曹魏时期邺城”“十六国时期邺城”“东魏北齐邺城”“六世纪邺城佛教”等6个展厅。

  铜雀台青石螭首

  1986年出土于铜雀台遗址。

  东汉末年,曹操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占据邺城,营建邺都,修建了著名的台式建筑——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用作军事防御。经考证,出土的青石螭首是铜雀台建筑装饰件的一部分。

  这件青石螭首通长192厘米、螭首长104厘米、高48厘米。螭首微扬,大口张开,牙齿毕露,口内尚残存红彩,造型夸张华丽,前段打磨光滑,后段粗糙部分仍保留砌垒砖痕迹。邺城考古队首任队长徐光冀说:“螭首后段衔接处特征显示其应为角螭首,这是用于高台建筑台基顶部、围栏拐角望柱下突出台体的构件。从这么大的器形上,可以想象当年铜雀台是多么的雄伟高大。”

  半人面瓦饰件

  年代为后赵。

  这些瓦饰件整体呈半圆形,直径31厘米,高13厘米,泥质灰陶,模制。正立面呈半圆形,模印人面图案,双目鼓突,鼻梁高耸,两道弧形凸棱和六道纵向短凸棱勾勒出脸颊和牙齿,造型栩栩如生。

  半人面瓦饰件是宫殿建筑遗址中最具标志性的遗物,其造型与燕下都等鲜卑族政权遗址发现的瓦饰大致相同。印证了邺城作为民族融合交汇点的地位,也是建都于此的鲜卑族政权前燕、东魏、北齐逐渐被汉化的历史印痕。

  西门豹祠刻铭残石

  年代为后赵建武六年(公元340年)。直径37厘米、残高42.3厘米。

  专家推测原为圆柱,现仅残留柱顶部分。石柱左右两侧浮雕人物,右侧人物头部左侧榜题“圣人”。人物中间浅浮雕出一长方形区域,其上镌刻文字,书体介于楷隶之间,内容为“赵建武六年岁在庚子秋八月……上作迴头殿屋三间……”该刻铭与《水经注》《金石录》等文献记载内容相吻合,对于十六国邺城遗址、古漳河方位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魏文侯任命西门豹为邺令。邺为魏国要地,临漳水,常有水灾。为防治水患,西门豹取缔了“河伯娶妇”等迷信活动,并带领民众修凿了著名的西门豹引漳十二渠,这是在郑国渠、都江堰之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极大地提高了邺城农业产量,邺地因此富庶起来。

  西门豹死后,邺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兴建了西门豹大夫庙,宋、明、清三朝还为他竖立了碑碣。西门豹的故事被收入到全国小学语文课本,成为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29日 07 版)
(责编:冯粒、袁勃)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办好思政课 习近平这样划重点
  2. 小小螺蛳粉做成“三个百亿”大产业(人民…
  3. 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深层逻辑(庆祝…
  4. 博物馆说|记录南京大屠杀唯一动态画面的…
  5. 陈金虎任常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