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磨稿子”精神(我与人民日报·纪念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王永福

2018年05月28日06: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如今我已届耄耋之年,回忆自己借调人民日报社农村部工作的两年经历,获益匪浅,终生难忘。

  这两年时间里,我接触到众多新闻前辈和名家,打开眼界,大长见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得到升华。

  周毅之先生同我一起采访写作时间最长。他是地道的新闻前辈,毕业于西南联大。我到农村部后,接近退休年龄的周毅之刚从国际部转到农村部,于是我们俩新老搭档,开始数月的新闻采写合作,第一篇稿子是《一个老朋友的意见——访美国友人韩丁》。

  如果把进入人民日报社看作新闻“读研”,周毅之和名编辑钟立群,就是我先后的新闻导师,让我真正明白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记者和编辑。

  获知国际友人韩丁来中国考察农业发展的信息后,人民日报社农村部立即确定跟踪采访计划,周毅之把他搜集到的韩丁来中国后所有的发言稿,让我详细阅读,并去中联部详细了解背景材料。然后我们踏上北去的列车,开始采访。

  我与周毅之是同一排的上下铺,当车过山海关,夜幕降临,我伴随着车的震动和摇晃而昏昏欲睡时,老周到我耳边说:“小王,你好好考虑一下到达后如何采访。”天哪,还早着呢,到达后再商量也不迟,我心里是这样想的,很快进入梦乡。

  我们到达北大荒韩丁下榻的宾馆,周毅之问我怎样考虑的。我当时头脑里一片空白,完全没有进入角色,老周却早已成竹在胸,拟订采访提纲,确定这样几个问题:“您对中国当前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现状有什么看法?您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有什么建议?”提出不以记者身份同韩丁见面,而是以中国研究农业现代化的科技人员身份请教问题。因为当时三中全会还没开,如何看待韩丁这个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未来农业发展问题,官方态度不明朗,一旦我们贸然采写的稿子见不了报,会引起国际朋友误会。当天整个采访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任务顺利完成。

  周毅之先生认为,新闻采访,要站在大的时代背景下,采访比新闻写作更重要,是搞好报道的前提和根本。他一直关注水稻栽培问题的科学实验,时刻牵挂水稻专家的实验进展。

  我们结束对韩丁的采访写作,一回到北京,老周就专程赴南方,追踪水稻栽培科研的进展情况,让我去大寨继续对韩丁的采访。后来我才知道,周毅之先生一直放在心上的水稻专家,就是现在名震世界的水稻之父袁隆平。事实告诉我们,优秀的记者是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员,默默地为历史发展作贡献。

  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期间, 钟立群先生让我在业务上受益最多。《人民日报》创办初期,老钟就担任要闻编辑。我在烟台担任通讯员时就经常同老钟书信往来,到报社农村部后,我采写的每篇稿子,都是经老钟精编细改后才见诸报端。

  我从钟立群先生那里受到深刻教育的,就是“文章不厌千回改”,精益求精的高度负责精神。他对每天经手的稿子,从第一遍小样出来,就逐字逐句推敲,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第二遍小样出来,依然认真编辑修改,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一次,农村部安排我赴辽宁盖县采写全国先进农机管理站的稿子,我只用了几天就把稿子交到钟立群手上。他让我一改再改,到最后原稿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我见报心切,便请部主任李克林加以督促。李主任笑着对我说,“这是老钟的职业病,我催也没用,就连他自己改过的文章也总不放心”,让我耐心等待。稿子经老钟认真修改,顺利见报,同初稿相比,发生脱胎换骨变化,让我深受启发。

  钟立群这种“磨稿子”的精神,深深刻印在我脑海里,也让我逐渐养成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这种“磨稿子”的优良传统更值得我们每位写作者继承发扬。

  我在人民日报社工作的那些日子里,几乎每天都能从新闻前辈身上看到闪光的思想和优良的作风,时刻感到他们对后来人的关怀和鼓励。

  (作者为烟台日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高级记者)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28日 24 版)
(责编:冯粒、袁勃)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办好思政课 习近平这样划重点
  2. 小小螺蛳粉做成“三个百亿”大产业(人民…
  3. 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深层逻辑(庆祝…
  4. 博物馆说|记录南京大屠杀唯一动态画面的…
  5. 陈金虎任常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