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圣陶先生

胡竹峰

2018年06月02日05: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以苏州古镇甪(lù)直为背景的小说,早先读过清人遽园的《负曝闲谈》,后来看到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倪焕之》。逛江南几个古镇,甪直的烟火气息很真切,可看见多年前水乡人家的模样。

  《多收了三五斗》是小品,《倪焕之》虽是长篇,也是小品,故事的线索简单,倪焕之从吴淞河畔一个小市镇走向大都市上海,最终绝望地毁灭在大革命退潮中。小说偶尔夹杂的民俗民情的描写,让人看到当年的生活,看到1928年三十几岁叶圣陶的功力。至今还记得描写红烛一节:

  “舱里小桌子上点着一支红烛,风从前头板门缝里钻进来,火焰时时像将落的花瓣一样亸下来,因此烛身积了好些烛泪。红烛的黄光照见舱里的一切。”

  年轻的叶圣陶,行文造句都年轻,充满活力。更年轻的时候,1924年,叶圣陶写过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深刻,无奈。那是白话文的《老残游记》。没有声嘶力竭的批判,也没有无情的讽刺,无奈之心跃然纸上,活生生的人情与赤裸裸的世故,难得二十多岁的叶圣陶如此练达如此洞明。

  那次去苏州,去甪直。甪直的名字过去不是读成角直就是读成用直。叶圣陶老先生的墓刚好也在甪直。叶圣陶生前反对修故居,修陵墓,从不把自己当做是什么大人物大作家,只承认自己是个“写写文章的人”。老派人谦虚、实在,叶圣陶的文章是极好的,尤其晚年的随笔,字字如谷穗,字字如豆荚。

  写过两条手跋,与叶圣陶有关:

  《叶圣陶散文甲集》

  叶圣陶晚年貌古,眉长近寸,一脸慈悲。其文风亦如其人。十来岁在旧杂志上读《渝沪通信》,印象颇深,此集几篇抒情文尤可喜、可圈、可点。

  《叶圣陶散文乙集》

  甲集乙集名法甚佳。叶圣陶作文有老到的朴素,有朴素的老到,如老南瓜粥。老到不难,朴素亦不难。老到的朴素与朴素的老到,大不易也。

  汪曾祺在《蒲桥集》中说,散文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他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但有时怕也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感情不那么真实。平淡真是谈何容易。苏轼说文章要写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行云,这流水,是有文理的,还有姿态。汪先生说,他谈结构的原则是随便二字。朋友林斤澜听了抱怨:“我讲了一辈子结构,你却说:随便!”汪先生纠正说法,改为“苦心经营的随便”,林斤澜同意了。

  叶圣陶的文章,汪曾祺见了一定喜欢,真真随便到家了,一字一句都是大白话大实话。有年轻人觉得叶圣陶、梁实秋、朱自清、汪曾祺诸前辈的文章选入课本,不过是尊老敬老的礼仪,实在不应该宽容那种废话无聊的作品。年轻人火气大容易激烈,这些前辈笔下有一种大致相同的美学倾向和比较近似的艺术风格,清淡自然、隽永纯净。年轻人求新求变,观点不一,我尊重他们的说辞。二十年后,再看叶圣陶的文章,或许会读出好来也说不定。

  关于作文一事,叶圣陶有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繁简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先生只说字,其中并无高下,殊途同归。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他看着花……这是民国开明书店的老课本,有趣,有爱,有个性,更有诗意。文字是叶圣陶编的,插图是丰子恺画的。这样的开蒙读物并不多见。

  那天看到一张便条,规规矩矩的字。想起小时候读叶圣陶、夏丏尊写的《文心》,不过就是教小孩子把文章写清通,把字写规矩。将来到社会上即使做一个文员,也可以安身立命。

  叶圣陶的毛笔字写得好,规规矩矩,不离法则。叶圣陶一生澹泊,做出版、做编辑、做学问、做官员、做文化,字里字外散发规整的庭园氛围。

  《辛亥革命前后——日记摘抄》中,不满二十岁的叶圣陶记下为朋友刻印、共同欣赏祝枝山书卷、赵子昂字帖、书写文字赠与友人的诸多事项。童子功在此,那一手好字,没的说的。临帖临碑的基本功又扎实又深厚,更难得到头来字外的人生与字里的性情归了个好结局。

  叶圣陶的书法气象端严拙厚、磊落大方、工稳谨严,既是他的人格品范,亦是他的笔墨旨趣。在《弘一法师的书法》中,叶圣陶评点弘一法师书法,其中有夫子自道,夫子自勉——“就全幅看,好比一个温良谦恭的君子人。不卑不亢,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笔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上,不容移动一丝一毫。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使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有时候有点儿像小孩子所写那样天真。但是一面是原始的,一面是成熟的,那分别显然可见。总结以上的话,就是所谓蕴藉,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古语说字如其人,叶圣陶楷书平正而又自然,篆书则圆润中兼有端庄凝重气概,行书又是中年儒士闲步的潇逸,他的字不求取悦于人而自有可悦之处。

  读来的印象,叶圣陶待人宽厚,每每客退,必亲身远送,无论怎样说,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张中行先生回忆,叶圣陶晚年,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一些人去问候,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2016年7月6日的晚上,我做了一个梦,醒后录下备忘:

  早晨,幽暗的房子,三人坐一起聊天。叶圣陶先生慢悠悠说着话,九十几岁的老人,身穿夹袄,布扣子扣得紧,头直立着,白色的长眉轻扬。话毕,一起吃饭,叶先生的女儿出去。请叶圣陶在印有王叔晖《西厢记》插图的笔记本上写字,黑色的钢笔一顿又一顿,颇吃力。

  我没见过叶先生,不知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一个梦。这是一个安详的梦,欢喜的梦。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02日 12 版)
(责编:冯粒、袁勃)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办好思政课 习近平这样划重点
  2. 小小螺蛳粉做成“三个百亿”大产业(人民…
  3. 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深层逻辑(庆祝…
  4. 博物馆说|记录南京大屠杀唯一动态画面的…
  5. 陈金虎任常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