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瓜抱苦蒂  美枣生荆棘

闵庆文

2018年06月26日05: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制图:蔡华伟

  《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
  孙庆忠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
  孙庆忠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乡村记忆——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影像集》
  孙庆忠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4年4月,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泥河沟村的36亩千年古枣园,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个小村子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振兴之路。

  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带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从口述记录、搜集历史实物入手,采访了百余位村民和各级干部,为这个陕北高原上的“枣缘社会”存留了数千幅珍贵的影像图片和百多万字的口述资料,并编撰结集为三册“泥河沟农业文化遗产丛书”,这是中国科学院闵庆文教授为丛书所做的总序,我们略有删节刊出。

  ——编  者

  

  泥河沟是一个位于黄土高原、晋陕河谷腹地的不起眼的小山村,却因千年古枣园于2014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而闻名于世。

  2011年10月,我受邀参加科技部扶贫团协助组织的“佳县红枣产业研讨会”。会上,我提出“佳县古枣园”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建议,得到佳县领导的响应和科技部的支持(佳县是科技部对口扶贫点),并受托承担申报文本的编写工作。通过这次机会,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泥河沟村的那片古枣园,感受泥河沟的魅力。后经多方努力,“佳县古枣园”于2013年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于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2016年6月举办的“‘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科技部精心挑选并推出一批科技扶贫典型案例,“红枣树成为致富林”是8个典型案例之一。

  孙庆忠教授是我在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中结识的一位朋友。虽然专业差别很大,但农业文化遗产让我们得以相识。以《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乡村记忆——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影像集》为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套丛书,饱含孙庆忠教授团队的心血。他们在两年多时间里,先后驻村60余日进行参与式调研。他们从搜集老照片、老物件入手,采访百余位村民和县镇村干部,为古枣园、传统村落存留了2000余幅珍贵的影像图片和100多万字的口述资料。经当地民众和外部研究者共同努力,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村落正从历史深处慢慢苏醒;拥有数百棵千年枣树的泥河沟村,这个多年依赖返销粮的黄河岸边的贫困村正逐渐鲜活起来;黄土高坡上守护滩地枣林、筑坝抗击洪涝、徒步40里山路只为背回一袋口粮的村民形象也渐渐血肉丰满。这种参与式调研回归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要义——谁的遗产?谁来保护?

  这套丛书基于在泥河沟的具体实践回应上述问题,凸显了以下三个鲜明特色。

  第一,以乡村文化为切入点,复活村民的历史记忆与社区认同。与诸多以农业文化遗产地经济发展为优先的实践不同,孙庆忠教授团队对泥河沟村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将功夫扎向土地深处——首先与村民一起回望来路,既理清了一个贫困村转变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全过程,又盘点了村庄拥有的家底和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久居“庐山深处”的村民重新发现了这朝夕相处的黄土地、祖辈相邻的黄河水的厚重与美好。

  第二,将基线调研与社区发展动员相结合,为社区整体营造打下坚实基础。作为一家以乡村减贫与社区发展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民间机构,香港乐施会一路陪伴孙庆忠教授及其团队,希望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之路,在泥河沟参与式调查的设计阶段就提出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在地文化记录。有异于绝大多数源于书案返回学院的田野工作,泥河沟的调研更加注重普通民众的参与行动。他们推动村庄成立了“泥河沟老年协会”,与那些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们讨论泥河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成立了“枣乡青年促进会”,吸引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关心自己的家乡,并尝试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和特色枣产品开发;搭建“古枣园文化节”“泥河沟大讲堂”等平台,不仅让外界多方有帮助的力量走进古枣园,也让当地文化和村民走上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三,探索并诠释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机制。以孙庆忠教授为代表的学术研究者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创新做出了贡献。研究者对乡土社会深厚的关怀和扎实的专业积累,民间机构执着的实践导向和在地培育理念,以及当地政府和众多村民们孜孜以求奔好日子的渴望和干劲,在泥河沟这个小村庄中相遇、碰撞,彼此激荡助力。

  与此同时,合作各方还不断整合建筑师、摄影师、热心乡土文化的志愿者等广泛的民间专业力量来到泥河沟,与当地政府和村民一起筹划传统村落的现代发展道路。

  泥河沟的实践是超越于一村一寨的个体“试点”,是在社区层面推动乡村建设行动的经验探索。这套丛书的精华内容也将翻译为英文版与国际社会分享,期待泥河沟经验进一步拓展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思路、创新乡村社区减贫发展范式,促使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路径不断完善。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与消除贫困、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高度紧密的关联。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的探索也不断结合农村社区的减贫路径,致力于提高当地社会与民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运用效率,改变过往“抱着金娃娃过穷日子”的窘境。无论是贵州从江稻鱼鸭系统结合产业扶贫发展、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大力发展梯田旅游,还是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以“梯田全球认租”模式将遗产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等等,都是农业文化遗产地政府与村民及相关组织进行的有益探索。

  中国古诗云: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佳县古枣园”是先民为我们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为黄河岸边久处贫困的泥河沟村带来生机。衷心期待读者朋友从这套丛书中体会到当地枣园景观之美好、文化之深厚,体悟到当地民众生活之艰辛、生命之蓬勃。当然,更期待越来越多志同道合者阅毕掩卷之余,加入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中来。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26日 24 版)
(责编:冯粒、袁勃)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办好思政课 习近平这样划重点
  2. 小小螺蛳粉做成“三个百亿”大产业(人民…
  3. 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深层逻辑(庆祝…
  4. 博物馆说|记录南京大屠杀唯一动态画面的…
  5. 陈金虎任常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