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根本 出人出戏(名师谈艺)

——对昆曲发展的回望与期待

蔡正仁

2018年06月30日06: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守住昆曲艺术的根本、坚持出人出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昆曲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让其不仅活下去,而且活得精彩、活得灿烂

  

  近几年,上海昆剧团明显“热闹”了许多:以青年演员为主体的“学馆制”稳步推行,几十出传统老戏得到传承和巩固;演出场次大幅度增加,几代昆曲人都有了更多展示机会和平台;票房收入、社会关注度连连提升,创造了此前想都不敢想的纪录……这一系列积极变化都与三年前开始的“一团一策”改革密不可分。

  2015年下半年,在深入贯彻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充分尊重文艺发展规律、结合国有院团实际基础上,上海市18家国有院团全面启动“一团一策”改革。此举最大的特点就是尊重每个艺术种类、每家文艺院团特点,从自身实际出发,找问题、想办法、订计划,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短短三年时间,上海文艺市场的整体活力、竞争力都有显著提升。

  回望半个多世纪以来昆曲走过的路,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遭遇各种挑战和阻碍。但是,若没有此前许多弯路、岔路、难路甚至死路的磨砺和突围,定不会有当下及时且准确的发展政策和令人欣喜的艺术成果。在皮黄鼎盛的年代,昆曲遭遇过濒临衰亡的危机,幸亏有“传”字辈老师们的艰难支撑,才得以传承延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昆大班”和“昆二班”有幸在最好的年龄遇到最好的老师、学到最好的戏,一时间可谓人才济济。

  1978年上海昆剧团建团后,更是将抢救列为第一要务,在“传”字辈老师指导下,几年就挖掘、整理、演出近两百出小戏,为昆曲带来从未有过的生机和活力。而后,因为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市场小、演出少、观演比例失衡等问题不断涌现,直接导致上世纪90年代人才“挤挤”的窘境。此外,我们也遭遇过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想排戏经费不够,想演戏演不起,同行和领导不理解;为争取有限的创作资源,全团上下做过无数次尝试和努力,然而纵使戏排出来了也没有多少观众,有时候台上演员甚至比台下观众还多。可以说,昆曲人几十年来酸甜苦辣尝遍,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困难。

  如今看来,值得庆幸的是,几十年来我们大多数昆曲人都没有放弃,没有逃避、畏惧过迎面的挑战,更没有想过“坐吃山空”或是“等拿靠要”。守住昆曲艺术的根本、坚持出人出戏是我们从未放弃的努力方向。剧团的生存、发展和剧种的命运休戚相关。而剧团得以生存且发展下去的唯一方法就是出人出戏:优秀的人才和优质的剧目缺一不可。近年来“一团一策”的推行正是针对艺术院团出人出戏这一诉求的“诊脉良方”。“望、闻、问、切”,唯有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才能真正找到“病灶”,进而从“一团一策”细化到“一戏一策”“一人一策”,从而解决艺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是才是科学的、合理的、符合艺术规律的发展思路,同时也能做到对艺术从业者的尊重。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好政策并不是艺术发展一劳永逸的守护神,不是让戏曲免受外界挑战甚至伤害的温室。要长效、稳定、健康地将戏曲艺术传承下去、发展下去,始终离不开人,离不开具体从业者的努力奋斗。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面对日新月异的文化大潮和当下极有利的环境、政策,我们要做的不是高枕无忧地满足现状、面对现有成绩沾沾自喜,而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危机意识,不抱残守缺,敢想敢做、敢作敢当,在尊重艺术本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昆曲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昆曲也好,其他任何剧种也罢,不仅要“活”下去,更要“活”得精彩、“活”得灿烂,这就需要我们戏曲艺术传承者和管理者不忘初心、齐心合力,真正做到尊重艺术、尊重创造,如是,这份事业才能持久地、健康地繁荣发展下去。

  (迦山采访整理)  

  

  蔡正仁,1941年出生于浙江南浔,昆曲表演艺术家。1961年毕业于上海市戏曲学校,曾任上海昆剧团团长。代表剧目有:《长生殿》《牡丹亭》《撞钟分宫》《太白醉写》《琵琶记》《见娘》《打侄上坟》等。曾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五届上海戏剧白玉兰表演艺术主角奖、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荣誉表演奖等。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30日 12 版)
(责编:冯粒、袁勃)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办好思政课 习近平这样划重点
  2. 小小螺蛳粉做成“三个百亿”大产业(人民…
  3. 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深层逻辑(庆祝…
  4. 博物馆说|记录南京大屠杀唯一动态画面的…
  5. 陈金虎任常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