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我是谁”才能讲好地方故事(墙内看花)

肖怀德

2018年07月14日04: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只有从文化资源走向文化叙事,才能真正树立当地文化的主体性,真正塑造一个有灵魂、有体温的文化母体。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每个地方几乎都有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名山大川、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如何保护、传承与利用好这些资源,促进它们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当前各地普遍面临的文化建设难题。

  我们在各地考察,经常发现很多地方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形,有些地方官员、文保人员认为,只要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管什么内容,先保护起来再说。至于为什么重要?重要性在哪里?他们并不能说得很清楚,因此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

  然而,每个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价值和意义上,其实是不同的。如果没有从认知上理解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我们在具体的保护利用行为上,就容易出现轻重不分,张冠李戴的现象,也会造成不合理的保护、破坏和开发行为。

  如何去认知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每个地方的文化资源,往往呈现散落化、隐形化、基因化的特征,其中的原因有:一是当前的行政区划划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传统文化形成和演进线路的系统化认知与整合;二是随着时间流逝,很多文化信息被掩埋在黄沙下,存储在历史典籍、地方志、出土文物上;三是随着人类知识体系的日益专业化和细分化,往往某一个专业系统、某一种类型的专家并不能呈现某一类资源背后的文化信息全貌。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跨学科的协作与努力,把这些散落的、隐形的文化信息重新梳理、挖掘出来,通过历史文脉和历史叙事的梳理,把内在的文化精神提炼出来。

  比如,从时间上,应该如何进行前后历史的延展和定位?这些文化资源与历史前后的典故、遗址的关系如何?从社会生态上,这些文化资源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如何?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潮影响下诞生了这样的文化资源?从空间上,是什么样的地理地貌、空间环境下形成了这样的文化资源?它们与周边地理环境中的其它文化遗存的关系如何?

  如果不从这些维度进行深入的定位、挖掘和解剖,仅仅是用一些共同的文化符号去挖掘文化资源、讲述故事,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地方讲故事的方式很浅层化,或者在重复地讲一个故事,而且讲不进去。比如我们看到大运河沿岸的诸多城市、村落往往在讲一个故事,山西的诸多城市和区域都讲一个晋商故事,黄河沿岸的诸多城市、村落也在讲一个故事。

  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叙事,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回答的是我有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只有从文化资源走向文化叙事,才能真正树立当地文化的主体性,真正塑造一个有灵魂、有体温的文化母体,也才能真正吸引到别人来感受,来品鉴,来回味。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编:袁勃)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学好“四史”,传承红色基因(人民时评)
  2.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1名干部任前…
  3. 青海省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4.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
  5. 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