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服化道的"秘密" 透过热播剧感受非遗之美

莫斯其格

2018年08月13日08:27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透过热播剧感受非遗之美

  富察皇后的绒花发饰非常亮眼

  清宫织绣类扇子以缂丝最为精美

  《延禧攻略》展现“打树花”

  狮来运转

  金属剪纸

  粤绣礼服

  近来,古装剧《延禧攻略》引发网友热议,该剧以贴合历史的改编、简约细腻的美感,成为暑期档“爆款”。除了考究用心的清宫布景、古典素雅的“莫兰迪”色调外,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剧中有不少非遗元素!昆曲、缂丝、绒花、打树花……透过荧屏观众可以真切感受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不过,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有专家认为,剧中关于香云纱的展现,有点“说不通”。

  《延禧攻略》非遗文化受到关注

  随着《延禧攻略》热播,在剧情被观众津津乐道的同时,不少剧迷对该剧的服化道给予好评。而且剧中“植入”的昆曲、缂丝、绒花、打树花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昆曲

  《延禧攻略》中,高贵妃唱着《长生殿》的《埋玉》,跟乾隆告别,此时画外响起她最爱的《贵妃醉酒》,如她所说:“此生皆醉在戏中,从未醒来。”不管是《贵妃醉酒》还是西暖阁上的绝唱,人物的艺术和人生终结完美契合的同时,观众也可以领略到昆曲的华丽婉转、袅娜情深。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昆剧折子戏最盛。昆曲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牡丹亭》《长生殿》《紫钗记》等都是保留剧目。

  刺绣

  女主角魏璎珞初入宫,便在绣坊任宫女。剧集用大篇幅、多细节展示了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推绣、打籽绣、盘金绣、盘绳绣、珠绣、圈金等多种刺绣工艺包含其中。

  京绣又称为宫绣,构图、用料、针法都有固定程式和规范。绣的方法上讲究慢工出细活,绣品需平、光、齐、韵、和、顺、细、密;图案精细秀丽、形象逼真,内容上要求“图必有意,纹必吉祥”。

  此外,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在剧中也有体现。魏璎珞用满绣技法绣云霞,“红霞蓝天,相映成趣”,折服了绣坊上下。据悉,满绣是指整幅作品均以绣线铺满,不留空隙。一幅满绣作品,从设计到一针一针完成,短则一月,长则需耗时数月。

  缂丝

  剧中的扇子和服饰都用到了缂丝工艺。作为从宋朝以来皇家的御用织物之一,缂丝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清宫织绣类团扇以缂丝最为精美,如太后所握团扇,仿制了清朝沙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高贵妃所用之扇,仿制了清朝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扇。

  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延禧攻略》请来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顾建东作为指导。顾建东透露,缂丝技术与大家熟悉的刺绣有本质的区别,它是通过通经断纬,一丝一丝织就成的,在完成一个成品之前还要经过好几道复杂的工序,而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任何一点差错,整件产品就意味着作废,所以每一件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绒花

  《延禧攻略》中,秦岚扮演的富察皇后的打扮可以用朴素来形容,她头上佩戴的绒花引来网友关注。根据史料记载,富察皇后“平居冠通草绒花,不御珠玉”。其实,绒花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在唐代甚至被列为皇室贡品,而且在康熙、乾隆年间达到了鼎盛,而且鉴于其与“荣华”谐音,所以有吉祥祝福之意,备受后宫佳丽喜爱。

  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的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剧组一共预订了19款绒花发饰,我和徒弟们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做好。”富察皇后那款“摇钱树”造型是其中最复杂的,用了一个星期才完成。《延禧攻略》的大火,使得南京绒花一时声名大噪,订单暴增。

  打树花

  《延禧攻略》中还可以看到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技艺,这也是首部将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带到观众视野的影视作品。

  李白曾有“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诗句赞美秋夜冶炼盛景,因此在《延禧攻略》中“打树花”被称作“万紫千红”,是高贵妃为了取悦太后而精心准备的节目。

  打树花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说当年张家口蔚县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铁匠们同样渴望热闹喜庆,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不输给烟花。

  表演时匠人身着厚重羊皮袄,用新出炉1600多摄氏度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形状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被称为“树花”,场面十分壮观。负责这场戏“打树花”表演的匠人们不辞辛苦参与拍摄,只为能够把文化传承下来,一位老匠人说:“希望通过电视剧,让大家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美。”

  在广东,非遗还有很多现代化的表现

  除了电视剧,非遗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化手段。在“非遗新造物——新中式生活美学创新展”中,非遗跟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吸引了大批广州观众驻足。

  3D打印磁悬浮狮子头

  《狮来运转》的起源是国家级非遗的佛山狮头。这个狮头灯的造型,灵感来自于电影《黄飞鸿之狮王争霸》。广东“黎家狮”第六代传人欧琦辉把狮子头与3D打印和磁悬浮这样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就有了这样一件既有意头,又有科技含量,更有很深文化意蕴的桌面艺术品。

  粤绣嫁衣

  曾经跟随广州黄埔古村的老艺人罗炽荣学习“罗氏广绣技艺”的设计师MOON以粤绣为基础,再融合法式钩针刺绣,在婚纱上对古老非遗进行创新。加上来源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灵感,让这件高贵典雅的白色小褂裙成了诸多女生在婚礼上梦寐以求的礼服。

  潮绣也是MOON的设计来源。一件婚纱礼服的“小褂皇”,采用潮绣中的盘金绣工艺,由一位绣娘耗时半年纯手工完成。一件龙凤褂只能经手一位绣娘,这是规矩,也是意头,在古代象征“从一而终”,在如今则象征“一心一意”。

  金属剪纸

  佛山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展览中出现的“金属剪纸”,用的是佛山剪纸传人饶宝莲的图案,但整体设计成饰品的样子,不论是做成胸针,还是做成耳环,都闪亮全场。

  专家意见: 绿色香云纱裙子“说不通”

  很多观众应该都记得剧中的开篇一幕:魏璎珞和其他宫女初入宫,吉祥被锦绣一碰不小心打翻了水桶,弄湿了秀女乌雅青黛那一身华贵的绿色裙子。乌雅青黛说那条裙子的面料是江南过来的香云纱,非常贵重。

  香云纱,亦称莨纱,是岭南地区一种古老的手工织造和植物染整的特色面料。香云纱具有凉爽宜人、轻薄柔软、遇水快干、不易起皱等特点。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延禧攻略》里的香云纱裙子外,不久前,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非遗新造物——新中式生活美学创新展”的一批设计新颖的香云纱时装登场也惊艳了广州观众。这些时装作品的作者、著名设计师、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金憓介绍,香云纱从明清时期开始就是奢侈品面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用植物染料加手工制作而成的丝绸面料,素有“软黄金”的美誉。香云纱工艺过程复杂,其步骤古人概括有“三蒸九煮十八晒”之多。

  不过,说到《延禧攻略》里乌雅青黛的香云纱裙,金憓则认为应该遵照史实。“广东是香云纱的原产地,乌雅青黛说自己的香云纱是江南过来的。她穿的绿色香云纱裙子,显然就不对。因为传统香云纱正面是黑色的,反面是黄褐色,这是由于涂抹塘泥时只涂抹并暴晒一面的结果,其他颜色是近年厂家创新的成果。如果是清代的戏,那么穿一条绿色香云纱的裙子,是说不通的。”

  不过,《延禧攻略》让更多年轻观众认识非遗技艺、了解古老文化,这在专家看来是很好的尝试。“非遗新造物”展览策展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负责人杨逸认为,能让年轻观众通过热播剧接触非遗,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是一件特别有价值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古老的手工艺由于生产技艺复杂、生产周期过长而被人们渐渐遗忘,但这并不代表它们本身不好。通过热播剧这种时尚的载体,让年轻人重新感受非遗之美,重新看待非遗与生活的关系。了解非遗、喜欢非遗的人多了,它的传承与活化就有新的希望。”

  总制片人于正: 戏在文化里,文化在戏里

  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类节目的热播,中华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年轻观众的喜爱。当《延禧攻略》通过各种层面,把非遗文化融入电视剧中,受到年轻网友追捧自然是顺理成章。

  《延禧攻略》总制片人于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整部戏,戏在文化里,文化在戏里。让观众可以看到更多,这是我想传达给观众的”。

  于正透露,自己参考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小到一耳三钳、“小两把头”发型、绛唇妆,大到服装设计、场景道具的陈设等,都力求贴近史实。对于昆曲、刺绣、打铁花、缂丝技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剧中的展现,于正表示:“匠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期许,保护和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应尽的义务。通过影视剧这个形式,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觉得最应该、最值得做的一件事。”

  回顾近几年于正的作品,无论《凤囚凰》还是《朝歌》,都有东方神韵传统文化的体现,此次的《延禧攻略》也秉承这种风格,继续将“中国元素”进行到底。对此,于正表示:“我对传播中国文化有一种执念,在这部剧中我希望做到最大地‘还原’,但全部还原还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无限地、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接近它。”

(责编:邹菁、吴亚雄)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学好“四史”,传承红色基因(人民时评)
  2.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1名干部任前…
  3. 青海省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4.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
  5. 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