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中国 播撒音乐的种子

本报记者  王  珏

2018年09月10日07: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很多中国人的古典乐启蒙,是从盛中国(见上图,资料照片)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开始的。9月7日晚,中国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7岁。

  “盛中国老师对我国小提琴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音乐家协会小提琴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研室主任谢楠说。“盛老师的笑容永远那么灿烂,在台上认真,充满对音乐的热爱和热情;在台下可亲,和我们这些晚辈分享着他的音乐故事。”青年钢琴家田佳鑫说。

  盛中国1941年出生于重庆,父亲盛雪是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教授,母亲朱冰主攻声乐。出生在音乐世家的盛中国,自小就展现了非凡的才华。5岁随父学琴,7岁第一次公开演奏,9岁在电台录制了自己的独奏作品,13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岁留学莫斯科,获得第二届国际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赛荣誉奖。

  1964年回国后,盛中国曾同当时的中央乐团交响乐队(现中国交响乐团)等合作,演奏了中外著名小提琴协奏曲。1980年,盛中国出访澳大利亚举行独奏音乐会,并与悉尼等多个城市的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柴可夫斯基作品以及《梁祝》等作品。巡演成功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将盛中国的名字列入了“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之列。他的演奏曲目范围非常广泛,演奏风格丰富又具有韵味。业内评价,他将音乐和个人的生活融汇,真情随音乐流露,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盛中国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盛中国说,“演奏《梁祝》,要有西方的那种装饰美、形态美,也要从中国的水墨画中汲取内涵,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这样才能到达音似神往、入木三分的境界。”尽管演奏过上万次的《梁祝》,但盛中国每次演奏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都会有新的处理。

  这些年,盛中国形容自己不断在远行。他多次应邀到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的许多国家以及港澳地区举办音乐会,并多次与国内外交响乐团和世界著名指挥、音乐家一起同台演出。与此同时,他经常到各地演讲,积极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但他知道,他走得越远,心就和祖国越近。“走出去能开阔自己的眼界,能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盛中国说,“但我的根是在中国,我要让全世界了解今天的中国,了解今天中国的文化,了解今天中国的辉煌一面。”

  盛中国曾做客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在讲堂上,他提到,“演奏技巧是表达音乐的手段,表达音乐才是目的。生命不息,演奏不止,要让每个音符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听众的心田。”

  大师已去,妙音犹存。如今,盛中国先生离开了。但在他的《梁祝》《流浪者之歌》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音容笑貌和精神境界,和他一次次在音乐中相会。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10日 06 版)
(责编:冯粒、袁勃)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学好“四史”,传承红色基因(人民时评)
  2. 青海省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3.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1名干部任前…
  4.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
  5. 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