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井水处,听单田芳”

本报记者  王  珏

2018年09月12日05: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在评书天地里,很多人对他的评书耳熟能详。11日下午3点30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见图,资料照片)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

  1934年,单田芳出生于辽宁营口市的一个曲艺世家,母亲是西河大鼓的知名艺人,父亲是弦师。时代的变化、家庭的离合,年少的单田芳早早扛起家庭重担,走上了说书的道路。单田芳的生活经历也为他后来的评书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积累和素材。1954年,他正式走上评书舞台,1955年,加入鞍山曲艺团,他的艺技突飞猛进,事业蒸蒸日上。“依靠说书有了经济收入,也有了社会地位”,单田芳形容这是他的第一次新生。

  “文革”时期,单田芳的说书曾一度中断。直到1979年,单田芳的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他所播讲的评书风行大江南北。单田芳说,这是他的第二次新生。

  “有井水处,听单田芳。”单田芳的评书艺术作品来自生活、源自民间,把握艺术气脉、跟随时代发展,以鲜明的大众化语言特色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改革开放40年间,评书艺术也不断继承发展。单田芳通过电视、电台等大众媒体,给更多人带去艺术的享受。“时代变了,得通过新的媒体传播,才有新的生命力。”单田芳说。单田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评书《天京血泪》,听众多达6亿人次。有人统计,每7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在听他的评书。

  一人一桌一醒木,单田芳用略带沙哑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将人物和故事说得栩栩如生,留下了《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等代表作品。文学评论家孙郁曾评论单田芳的评书,“通俗而不庸俗,广博而不浅薄,有时苍凉悲苦,但善意绵绵,如日光流泻”。

  上世纪90年代,单田芳成立了自己的艺术传播公司,将评书从广播、电视引入到更大的市场。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2012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单田芳获得终身成就奖。近些年,单田芳虽因病接受手术,但仍坚持创作并录制电视和广播评书作品,其中包括《贺龙传奇》《血色特工》等红色经典系列评书。他还支持通过新媒体推广、传播评书艺术。

  在单田芳出版的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中,他写道:我要告诉“80后”“90后”的读者们,心浮气躁,恨不得一夜成名,这是不可取的,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这样,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生尝遍甘苦,书中说尽情仇”,“单田芳评书”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道风景,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中国曲协主席姜昆说,单先生是评书大家,他的作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知识和智慧,他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生动而鲜活,令人难忘。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12日 06 版)
(责编:冯粒、袁勃)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学好“四史”,传承红色基因(人民时评)
  2. 青海省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3.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1名干部任前…
  4.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
  5. 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