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录片《永定河》 用影像守护流淌的文化根脉

2018年09月20日08: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用影像守护流淌的文化根脉

  王淳华拍摄纪录片《永定河》工作照。

  悠悠先人,起源于河;泱泱文明,发源于河;浩浩大城,开源于河。人类因河流而生,文明因河流而盛。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300万年前,永定河奔出太行山,从上游冲刷裹挟而来的泥沙沉积形成北京小平原;200万年前,它孕育着泥河湾的古人类;5000多年前,它以涿鹿之战镌刻了华夏文明的诞生。这条从远古流淌至今的河流,已不仅是一条滋养沿岸物质文明的水脉,更是一条承载文化交流、传播文明成果的文脉。

  百万年间,永定河将自然的流变、时间的故事深藏于流水间、砂石下、土层里,这无言的诉说,不断吸引着纪录片人用影像去寻觅、唤醒。从巍巍太行追逐到滔滔渤海,历时700余天,全时段、全流域拍摄,我们用脚步丈量永定河的深邃,用影像书写母亲河的传奇。

  永定河如何从古老的地质历史中诞生,又何以造就北京这座城市?对其前世今生的追问,蕴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将庞杂的知识浓缩呈现于240分钟的纪录片中,我认为首先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以河流为叙述中心、一线串珠式地展开谋篇布局。

  永定河的历史是凝结了的现实,它的现实便是流动着的历史。我们要做的,是打捞、淘拣这条历史长河的文化碎片,最终提炼出其精神价值。所以,创作并非就河说河,而是选择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之“五行”——金、木、水、火、土为结构进行主题分解和篇章划分,让“水生万物”的河衍生出多元文化脉络,熔铸更深刻的现实思考。

  我们将内容分为《上善若水》《西山嘉木》《火尽薪传》《人情风土》《一诺千金》《金石为开》《青山绿水》《高天厚土》八集展开。这其中既有母亲河与其子民之间渊源的追溯,也有人类与自然共生之道的反思;既聚焦永定河流域的自然物产与面貌,也着眼于与永定河休戚相关的生存理念和民间风俗;既探讨千百年来生活在永定河流域的人们内心笃信的精神力量,也不忘剖析母亲河与北京湾这方水土之间缠绵相依的关系,八集内容相互平衡、彼此呼应。

  “金、木、水、火、土”是结构与内容,更是内涵与隐喻。相克相生一如永定河与人类的关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博弈。在第七集《青山绿水》中,我们回顾永定河波澜壮阔的治水史:在母亲河的温情与肆虐中,在人类对河水的利用与治理中,文明得以发展与延续。从敬畏自然到人定胜天,再到人水和谐,治水史折射出生态观的演变,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缩影。以史为鉴,求训致用,以可持续的生态观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可能。

  永定河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这样的视角激发了我对纪录片叙述与表现风格的探索。事实上,人文地理纪录片并非只能“板着面孔”讲故事,要做好“说书人”,必须平衡好理性与感性、冷静旁观与生动演绎的关系。一方面需将宽广视野投向历史长河的滚滚洪流,诚恳、科学、客观地进行呈现,为此我们进行上百次的实地勘查采访,与200多位资深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调研与合作。另一方面要用敏锐视线撷取心灵世界的朵朵浪花,影片中,我们将永定河拟人化地视为有血有肉、充满情感与奉献精神的生命体,她诞生和哺育着她的子民,也“目睹”着世事变迁、人情冷暖。比如,康熙皇帝赐其名为“永定”,从河边经过时,我们采取水下的主观视角拍摄,形成人过河、河望人的互动感,使观众不自觉地带入到永定河的角色中来,产生共情。

  4K电影摄影, 2000秒的三维动画,1000多分钟的航拍素材,500多分钟水下摄影……在纪录片美学探索上,强调写意和诗性,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定点航拍的画面中,看同一条河流春暖花开、水流澎湃、落英缤纷、冰封江河;水下摄影的镜头里,观江山如画、日月星辰、沧桑巨变;写意再现的故事中,品历史人物、时代更迭。同时,每一集都配一首定场诗,诗歌的形态韵律为纪录片增添了形式之美,更在诗意表达上画龙点睛。

  纪录片拍摄过程中也曾面临重重挑战:风餐露宿,在整合多种学科的基础上超越创新,因各种原因无法将河流拍出生机感,不同主题的分集导演风格较难协调……而这一切“烦恼”,都在得知观众反馈后烟消云散。从耄耋老人到几岁孩童,从莘莘学子到海外侨胞,我们都收到了良好反馈。我想,这便是中国人的寻根文化,永定河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希望《永定河》成为一把探寻文化根脉的时代标尺,人们通过纪录片了解永定河及其曾面临的生态困境,更要努力“反哺”母亲河,探寻生态修复之路,让永定河重现碧波荡漾。

  《永定河》连同我之前拍摄的纪录片《大西山》,让我在1500个日夜跋山涉水,被壮美山河所震撼,被千年文脉所浸润,被时光变迁所洗涤。在这个看似“转载就是生产力”“流量至上”的年代,耗时长、产出少的纪录片创作看似“吃力不讨好”。但我坚信,唯有凭借内心那股关乎创作呼啸的激情、对真善美的表达渴望以及深耕细作的工匠精神,方能为时代留影、为历史存像。北京提倡三个文化带,能否通过纪录片人的努力将其变成北京文化的影像“清明上河图”?这是我的梦想。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纪录片人要以影像为步,紧跟时代、纪录时代,更要以影像为眸,回望历史,守护文脉,记住乡愁,方能瞭望未来。(作者王淳华为纪录片《永定河》总导演、制片人,国家一级导演 本报记者王瑨采访整理)

(责编:邹菁、吴亚雄)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学好“四史”,传承红色基因(人民时评)
  2. 青海省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3.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1名干部任前…
  4.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
  5. 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