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伟大征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于保月

2018年10月01日05: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家里盖楼了!

  当二哥从黄海岸边那个三面环海的渔村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把那一串沉甸甸的新房钥匙递到我手里的时候,我似乎还有些发蒙。

  离开老家三十多年,屈指算起来总共也没有回去几趟,特别是近些年一直没顾上回去看看。二哥却隔一段时间就会打一个电话来,除了问长问短,主题都离不了两个字:变化。

  看着二哥从手机上发过来的视频,我不由地睁大眼睛:二层楼,前后院,前院带车库,后院有菜园;室内,沙发席梦思,电视电话洗衣机,现代家具家电应有尽有。“这与城里的模样没有什么差距啊?”我惊诧。在我的脑海里,总也挥之不去三十多年前家里那栋茅草屋的景象。

  对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那时候乡下的日子清一色比较清贫,在生产队劳动一天,挣的工分算下来只值几分钱。乡下的房子也是清一色的寒酸样:墙壁土坯塞,屋顶茅草盖,下雨墙流泥,刮风草下来。

  然而,就是这样的房子,仅靠自家的力量也盖不成。为了盖房,需要请街坊邻居们一起帮忙,上山割高大的茅草,回来取齐打捆,晒干后切成一捆捆整齐的草秆,在房顶上沿着屋脊从下到上一排排铺上去。土坯也是要请人帮忙做的。那可是个力气活儿,得请有劲的年轻后生们从远处用独轮小车推来一车车黏土,再从南边沟里的水井挑来一桶桶水,把黏土和成泥巴,用长方形的四边木框装满泥巴,上面用手从左往右一抹,这时把木框抬起来,落在地面上的泥巴就是一块土坯了。如此往返,一天下来,几个人忙得腰酸背痛,才能在平整的场院地面上做成一排排土坯。剩下的就是盼着有几个艳阳天,把湿土坯早早地晒干,再一块块地扶起来垒好,就成了盖房子垒墙的土坯了。

  这样的房子刚盖起来时,还有些房子的模样,可年代久了,房顶上的茅草会被雨水沤烂,再遇上天干刮风,就会一片一片地刮到地上。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内就会下小雨,土炕上摆满大盆小盆,被褥上盖满塑料薄膜,室内的地上会出现一个又一个水坑,雨点打得盆沿叮咚乱响,家里地面上被水一湿,踩上去还会粘鞋子,而墙壁被从屋顶流下来的水冲得如同地图一般。这样的房子一直陪伴着我的童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村里的茅草房第一次改变了模样。由于村子依山傍海,天然的条件渐渐成了新的优势。村里组织人们上山集中采石,一块块整齐的方块石代替原来的泥巴土坯,长条石也代替原来门框上的木料,再加上能工巧匠们的精心雕饰,村里的石头房子确实比原先的茅草房漂亮多了,既整齐美观又坚实耐用,窗户也变成玻璃的,室内光线充足,原来点着油灯看书学习的情景一去不复返。

  那时候,村里成立了建筑队,父亲成了队长,盖房子的日程一年到头安排得满满的。新房子的建造,也带动村里的小企业发展,村里先后办起石料厂、水泥厂、砖瓦厂、木料厂,年轻后生们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兜里的票子多了,打光棍的少了,隔三差五村里就有娶新娘的,村里的热乎劲儿一天比一天高。

  别人家都盖新房,我家的新房也在父亲的心里筹划开了,父亲说,你们弟兄三个,都要有自己的房子才行。大哥的房子是父亲带着建筑队一手盖起来的,有了新房子,大哥顺顺利利地把大嫂迎进了门。我高中毕业后,参军来到北京,二哥也在城市里工作,我们都在外地,虽说对村里的房子并不需要,可在父亲的心里,这件事情总像是一块没有落地的石头,沉甸甸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家里的日子比原来有了新的起色。我和二哥在外工作经常给父母寄钱,可他们却一分也舍不得花,一笔一笔地存了下来,加上父亲在建筑队挣的钱,累积到一定数目,父亲盖房的盘算就开始实施了。“无论你们走得多远,家里不能没你们的窝。”每每回家见到父母,父亲总是这样念叨着。虽然我们一再宽慰父亲,但父亲盖房的心思还是雷打不动。

  不久,父亲领着建筑队很快盖起六间坐北朝南的大瓦房,这在当时的村里引起震动,因为没有先例,其他的人家一般都是盖一处四间的墙院房,可父亲一口气就盖了六间。用父亲的话说,就是哥俩一人三间,一个大院子,住起来宽敞,一家人热闹。

  新房盖起来后,老屋也拆掉了。搬家那天,母亲专门让人将老屋门口那块经常坐着纳凉的长条石,移到新房的门口。我知道,母亲几十年的苦日子好不容易熬过来,这块普通的长条石,是大半生的见证,也是对老屋的一份特殊感情。

  新房建起来后,父母的心愿了了,可身板却越来越弱。父母从青丝满头到白发零落,在付出与回报的选择里,他们对儿女却始终只有默默的付出。

  仿佛转眼间,二哥退休了。也许是叶落归根的缘故,二哥对老家的大瓦房又有了新的设计。这已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事。

  二哥回到老家,不声不响地把瓦房推倒,重新筑起地基,并且是按照楼房的设计打的地基。原来的六间大瓦房,变成更宽敞的平顶房,里面设计了厨房和前后院的通道。在院里打了水井,安上电机,电闸一开,清澈的水流马上就会涌上来。前院盖起车库和卫生间,后院栽上花木果树,俨然一派乡间别墅的样子。

  当春风吹绿柳条的时候,二哥精心设计的新家满园盛开着灿烂的花朵,其中有两棵桂花每到秋天还会从院里到院外散发出扑鼻的芳香,这是二哥从城里花木市场以一棵一千元的价格买的金桂和银桂。在新房的前面,二哥还专门栽上一丛竹子,二哥说,我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也算得上是乡下人家的一个文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人的雅趣都是如此,我很感谢二哥的这份理解。

  近些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村里盖楼房的越来越多。乡下老家已经变成滨海旅游开发区,一面环山,三面环海,天然的景观如今也成了乡下人致富的有利资源。沿着美丽的海岸线,村里对原来的老房子进行重新设计,绿树、红瓦、碧海、蓝天,成了家乡旅游响当当的招牌。

  二哥虽然退休了,可心里一直惦记着加一层楼的事。因为当初楼房底座都提前完成了,再加一层家里人住着会更舒服。实际上,农村里盖一层楼房也用不了多少钱,再加上二哥精打细算,最终如愿盖成两层小楼。

  二哥多次在电话里跟我说,要将小楼的所有钥匙给我送一套来,我坚决拒绝,可最终他还是亲自来了一趟北京,把一大串钥匙送给我。至今,这套钥匙还放在抽屉里,每每拿起来时,我的心里总是暖暖的。现在二哥在小楼里练起书法,舒适的环境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也从侧面见证着家里的生活品质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其实,远在黄海岸边小小渔村里的我家房子的多次变迁,不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家乡乃至祖国变化的一个缩影吗?恰如那首歌中所唱:“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是的,祖国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而一个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小家庭,只有时时承受着祖国母亲富强的滋润,才会时时感受到家的温暖、家的美丽、家的和谐。

  我爱我家!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01日 08 版)
(责编:冯粒、袁勃)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学好“四史”,传承红色基因(人民时评)
  2. 青海省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3.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1名干部任前…
  4.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
  5. 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