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也期待静水流深(艺海观澜)

刘大先

2018年10月19日05: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学历史上一些产生强大精神力量与思想价值的作品,其发挥影响往往在于静水流深

  

  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似乎有些“平淡”,一个表征就是能够引起公众广泛热议的作品并不多见。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情形。因为无论是传播手段还是营销方式,当下都要远胜历史上任何时期,并且伴随着高等教育渐趋普及,读者受众群体也大幅度增加。按照常理,如果品质过硬的作品出现,不敢说产生轰动效应,至少在某个阶段会成为引发公众热议的话题。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多。是我们时代的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了吗?显然也不是。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汲取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20世纪文学,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取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在纸质期刊、出版和网络介质上,作品的发表数量更是呈指数级攀升。

  那么,为什么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少了呢?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此种现象的原因。

  从文学内部发展而言,新时期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逐渐形成一套“纯文学”话语,倡言文学的自律性和主体性。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至其极致和新世纪以来的末流,则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专事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与公共性脱离的个人主义以及娱乐取向的消费主义,它们共同指向思想性和主体性价值的缺失。这无疑会导致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一部分创作者日益走向半封闭的圈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具体到小说门类上,社会、现实、生活的急速变革极大冲击了虚构写作。人们的认知常常赶不上社会变革的速度,这种不同步让小说滞后于热点话题,其传播空间被迅速崛起的各类新兴媒体上时效性更强的“非虚构”所挤占。当然,小说不同于新闻写作,本可以借助总体性把握、深度思考和价值观念的创设赢得更为长效的结果,但遗憾的是,在快节奏变革和聚焦短期注意力的语境中,当下不少小说失去定力,没能发挥所长。

  从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来看,无疑也在发生持续性裂变。以媒体而言,从口头文学形态的人际互动,到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书面印刷文学,再到全媒体时代全球范围内“全民写作”式的即时交互,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在这种语境中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更多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

  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而言,现实社会生活无疑决定文学的形态。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无疑是人,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发生移形换位或者说互为主体,作者的权威在消失;读者的参与和介入,让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得到彰显;读屏时代的到来,让沉潜涵泳具有反刍意味的阅读方式转向快捷、直观、感受体验主导的阅读方式。当然,作为精神性产品,文学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文化观念、美学趣味、伦理道德和价值立场。但它持续受到来自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多方挤压,除非真正意义上叙述新的经验,发明新的形式或者说树立新的价值,否则不可能从中胜出。

  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小说会消失。随着时代变化,具体“文学”形式也许式微,但“文学性”并不会消逝,它作为“文学”的精粹会变形、化身、落脚于其他艺术形式之上——即便是传统的小说形式也依然会寄身于新兴媒体之上,就像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实:老的媒体形式会成为新的媒体形式的内容。换个角度而言,文学尤其是小说反倒可能因此而获得它无法替代的优势,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像文学一样更多是个人化的劳动,这使得它能够更大程度上避免来自外部的侵扰,而集中于情感、精神和思想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成为短时间内的热点话题已经不重要,历史上那些产生强大精神力量与思想价值的作品,其发挥影响往往是静水流深。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19日 24 版)
(责编:冯人綦、曹昆)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学好“四史”,传承红色基因(人民时评)
  2. 青海省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3.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1名干部任前…
  4.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
  5. 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