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载高科技,公共文化更给力(文化脉动)

本报记者  郑海鸥

2018年10月25日04: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读者在湖南株洲市图书馆使用人脸识别功能借还书。
  资料图片

  市民在浙江嘉兴平湖市数字文化馆自主学习架子鼓。
  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高科技让文化馆的服务更有亲和力、更有趣味性 

  数字化、智能化的图书馆,让读者看书借书更便捷 

  服务云平台打破“信息孤岛”,聚合分散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

      

  当高科技牵手公共文化,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文化馆这样更好玩

  想学习摄影,只需要跟随提示操作,便能慢慢学会灯光使用、快门调节;想练习舞蹈,只需要跟着数字设备模仿,细微的错误也能被指出来……在浙江嘉兴平湖市数字文化馆,人们尽情体验着高科技的数字化自助体验服务。

  “我以前不会打架子鼓,现在慢慢就会了。这里不用老师教,自己就能学,跟玩游戏一样。”市民张先生最近常来文化馆自主学习架子鼓,技法已经颇显娴熟。

  初次来到这里的市民,大都误以为自己走进了某个独具匠心的现代化文化空间。这里分为视听阅读休闲区、数字拍照体验区、少儿数字文化互动区、声乐教学体验区、数字书法教学体验区、全息投影舞蹈体验区和数字摄影体验区等七大功能区,每个功能区都很有科技感和现代感,与大家之前对文化馆的印象大相径庭,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进馆体验。

  平湖市文化馆副馆长卢修宾说,数字文化体验馆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文化馆,文化馆的人气不断高涨,“2017年,累计进馆人数10.1万人次,到展厅参观和数字馆体验人数就占到了6.57万人次。”

  据了解,我国多地文化馆都在努力构建数字化实体空间和链接高科技,“不仅刷新了人们记忆中‘文化馆落后陈旧、只对味老年人和孩子’的印象,而且在公众的参与方式、体验方式等方面都做了全新设计,很快拉近了与所有年龄段人群的距离。文化馆也成了年轻人想去爱去的地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说。

  当然,高科技对文化馆带来的改变还不止于此。

  多地文化馆还开发了技术平台,建立了线上线下的到馆人群数字化采集和分析系统,到馆人群的结构、群众的满意度、各个项目的参与度等重要数据信息都被收集起来,通过大数据分析,即可按照群众需求,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此外,以四川成都市的“文化e管家”为代表,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大数据监管、标准化考核和数字化处理,以实时的数据对文化馆、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进行考核,避免出现设施闲置、活动匮乏等问题。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巫志南指出,文化馆的免费开放需要质量提升,文化馆不是展示馆,而是“活的”,需要集聚更多人气,“继续利用新技术手段提供更对口味、参与性和趣味性更强的服务,无疑是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向。”

  看书借书更便捷

  把图书馆“装进手机”——如今,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各地公共图书馆都在积极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便捷地获取图书馆的各种服务。

  现在,苏州市民只需要在手机中点进“书香苏州”APP,便能进行图书查询、续借、阅读数字资源、活动报名等。而这样的图书馆服务已经在近两年逐步普及,我国许多地区的图书馆也开发了APP或建立了微信公众号,赢得了读者的积极点赞。

  让便民更进一步,苏州图书馆、宁波图书馆还开发了“网上借阅、送书上门”的服务,读者评价“现在借还书就像点外卖一样”。去年,宁波市图书馆推出了“图书馆+互联网平台+物流”的服务模式。读者只需要进入微信或支付宝相应页面,检索挑选喜欢的图书,点击“下单”就完成了借书流程。借书后可以选择免费配送到图书馆的智能借阅柜,或者花费1本书1元钱的快递费直接配送到家。还书时,可归还到自助还书点,或者直接在线支付物流费用,快递公司上门取书。

  在图书馆借书,总要办理借书证吧?有的城市现在不需要了。宁波市图书馆推出了信用借书,只要支付宝上的芝麻信用600分以上的任何人,不用办理借书证,只需要通过芝麻信用平台,就能自动生成虚拟借书证,享受图书馆的服务。“不是本地市民不要紧,没有借书证也不要紧,这充分地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宁波市图书馆馆长徐益波说。

  技术给图书馆带来的改变方兴未艾。读者进入湖南株洲市图书馆,可以不带借书证、不带身份证,“刷脸”就能借书。今年,株洲市图书馆在所有借还设备上开发了人脸识别借书的高科技功能,“也就是读者绑定身份证后,可在所有借还设备上刷脸借书,省去了携带各种证件的麻烦。”株洲市图书馆馆长黄小平说,“此外,我们的读者还可以在图书馆指定的书店或微信公众号上‘刷脸’采选书籍,图书馆再用图书专项资金为读者购买,3天内就可送达读者手上。”

  可以说,数字化、智能化大大地助力了公共文化的提质增效。以江苏省张家港市为代表,多地建立了数字化的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大大小小的活动在网络上一目了然;网上博物馆、掌上博物馆更让“参观”变成了随心所欲、随时随地的事情。

  高科技、数字化还在填平城乡、区域之间的信息鸿沟,尤其是依靠“互联网+”带来的数字服务,很好地把优质的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内蒙古自治区地广人稀,近800万农牧民生活的地区都远离人口聚集区,之前获取信息只能看看实体书、听听收音机。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实施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无线WiFi,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服务终端,为农牧民提供不受时空制约的高品质数字文化服务。

  资源整合更高效

  目前来看,各级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都在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更新大量文化信息,但这些信息却位于不同平台、彼此分散零碎,如果能有资源聚合平台将这些信息整合,势必能给群众带来更多方便。

  如今在上海,市民通过手中的“文化上海云”便可以知晓并预约全市几乎所有公共文化场馆的活动。“文化上海云”是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互联网+公共文化”资源聚合平台。文化云发布的公共文化活动包括演出、培训、展览讲座、公益电影、赛事等,群众可通过云平台“菜单”随意“点菜”,一站式地预约参与各项活动。文化云改变了上海市各文化单位“信息孤岛”的状态,实现文化资源内容共享,平均每月为市民推送1万余场活动信息,每月访问量达千万人次以上。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文化上海云”覆盖上海全市16个区547家文化场馆,包括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中华艺术宫等市级场馆,目前已有注册用户190多万人,日均平台浏览量达40万。

  而在国家层面,正把上海文化云、安徽公共文化云、河南百姓文化云、文化天府等地方平台进行整合。以文化共享工程现有六级服务网络和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为基础,统筹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重大工程,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打造了“国家公共文化云”,致力于打造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集聚、调度与大数据平台,整合聚拢全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与数据,推动形成“超市式”“一站式”“政府端菜”与“群众点菜”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

  人们能通过电脑版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大屏一体机APP等方便登录国家公共文化云,享受共享直播、视听空间、数图资源、活动预约、场馆导航、在线培训等功能。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8月,平台累计更新资源总量16696条,总访问量达1.32亿人次。

  专家指出,下一步,要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加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多样性和体验感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文化与科技的更密切融合,“这单靠政府的力量或者几家企业的参与是不够的,要让‘政府掌舵、社会力量划桨’,所以还需要培育更多更专业的市场主体,开发更多先进技术,提供更多元的服务,让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升质量和效益。”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25日 19 版)
(责编:岳弘彬、曹昆)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学好“四史”,传承红色基因(人民时评)
  2. 青海省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3.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发布1名干部任前…
  4. 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
  5. 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