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诗歌文学

亲历者说·改革开放40年

率先在陕西推行包干到户 吴堡百姓眼里的“石包公”【2】

冯东旭
2019年01月02日11:14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最近,我打电话问李程鹏当时的情景。74岁的李程鹏在北京大学儿子那里颐养天年,哈哈赞道:“石海源书记,真正的父母官,铁骨担道义,敢为人先的共产党人,有博大百姓情怀,让人敬仰八辈子!”

确实,当时形势严峻。畔畔山的火焰没有被扑灭,景家沟和山头村几个村子夭折了。有的队干和公社领导,见石书记和分管农业的副书记王世祥来了就躲起来了,他们不愿意搞包干到户。而且更大的阻力在省上。

节骨眼时,省委派了一个副书记来灭火。在县委常委会上,省委副书记发命令:纠正,必须纠正!海源,很快纠正!石书记说:难纠正,群众就不答应。副书记问:你海源答应不答应。石书记回答:群众不答应我咋能答应。副书记发火了:山高皇帝远,小小吴堡县尽董大乱子。石书记说:吴堡确实是个小县,但老百姓饿肚子是个大事,包干到了户,农民一下子有粮吃有钱花。副书记站起来:包干到户走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啦!石书记也站了起来:土地是集体的,农民承包种集体的土地,给国家和集体交公粮,这咋能说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副书记脸涨通红溅出唾沫星子:大包干大倒退,滑到资本主义轨道上,后患无穷。石书记锵言出鞘:包干到户好,多打粮食肚子饱,其责任最明确,利益最直接,方法最简单,优越性最独特。

两人越辩越激烈,越激烈靠的得越近。唇枪舌剑,整整两个小时的交锋,简直是电闪雷鸣,气氛特别紧张,一位常委副县长吓得浑身发抖。

结果:谁也没说服了谁!一个说不纠正他没办法给省委书记交待,一个说纠正了他没办法给群众交待。

前几天,我去榆林拜访石书记问当时怕不怕,他哈哈笑道:“不怕,根本不怕,我坚信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是正确的。大不了再把我的乌纱帽摘掉。天爹爹呀,这包干到户是农民喉咙系系上的大事情!”

“说大义凛然一点不过分。为了老百姓吃饱肚子,再摘掉乌纱帽,石书记在所不惜,一定要坚持搞下去。”李程鹏深情地说,“送走省委副书记,石书记让王世祥叫来我,三人商量包干到户了,生产小队就没必要存在,公社三级所有制变为两级,我们如何解决好体制过渡中存在的问题。”

1980年夏,石书记去西安开会,他要上书省委,直言进谏。好多干部和亲友打劝: 红头文件明明写着“不许包干到户,不许分田单干”,专往枪口上撞!但他下定了决心。全国清理学大寨极左的假大空,我去省农展馆取拆下来的展品物件,搭车和石书记一同上路了。从吴堡到延安,他在前排座上一声不吭,颠簸途中看真理标准讨论的报纸,思考包干到户农民生死攸关的大事。在我的心目中,石海源书记就是陕西的邓小平。

到了洛川,见有一个老头在洛川招待所等着他,言谈中得知是电话约好的。石书记让司机登记了一间三张床的房子我们三人住省钱。石书记与老头儿像有什么重要话说,我和司机就出院子去了。约有两个小时,两人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话。到吃饭时,有人在院子里喊叫:“气死牛,在哪里,吃饭啦!”我才知道这个老头是郝树才。

让人好激动的,没想到能遇上这位毛主席赞扬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郝树才。郝老是从部队回到延川谭石原村当村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征山治水、植树造林,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石书记会是约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英雄进谏省委,说服省委书记尽快放开政策, 在全省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让农民有粮吃有钱花。

同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 可以包产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大包干,从此有了自己的合法户口。半年后,陕西省委在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就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上,思想僵化,控制得太严,省委书记做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代表省委承担了责任。

“这个过程真是曲折。种地的农民都盼望包干到户,可是许多社队干部反对。我心知肚明,他们掌握“大锅饭”的勺把子,可以捞得吃稠的,一天不劳动也能挣上工分。我到一些村子里,支部书记和生产队长就躲开了。而种地的农民,一听说爱搞包干到户的石书记来了,一下子都围了上来。说他们村的领导不搞怎么办?我说,你们开个会,选个分地的组长,快点把地分开种,群众说,能行吗?我说,行!不要害怕。可是有的地方我前脚走,后脚公社领导就纠正了,并给群众说:要听中央的话听省委的话,咋能听石书记的话!1980年冬季,有些村就这么来来回回翻烧饼似的折腾。”石书记讲起当年的情景,仍满身豪气不服输。

张家墕公社党委书记思想转把过弯来,“翻烧饼”折腾了几个生产大队。石书记派王世祥副书记蹲点在张家墕,一对一地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并领着去畔畔山参观学习。他终于开窍了:一大二公、平均分配,吃“大锅饭”,勤人变懒人,出勤不出力;分田到户,自己给自己劳动,懒人变勤,勤人更勤;农民包种集体的土地,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道路上“千里马”。一通百通。很快,把张家墕公社24个生产大队的67100多亩土地全包干到户到1670多户人家耕种。

1980年底,全县90%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包干到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至1981年,全县221个生产大队的627000多亩土地分给15900多户农民耕种。这个仅有6万人的陕北小县,成为陕西最早实行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的县。

20多年中,吴堡共吃返销粮5200多万斤,花救济款420多万元。包干到户后农民一下就翻了身。1981年全县产粮5000多万斤,交过国家和集体的之外,人均占有粮770多斤,比全国人均占粮多了134斤。长期“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吴堡,涌现出100多个万斤粮户和500多个家庭副业收入千元以上的户,有三分之一的户“耕一余一”,全县的红枣、蚕茧也大丰收了。

三年中,全县新修窑洞5000多孔,有1200多对青年结了婚,多年的光棍汉也娶了新媳妇。移民在外的150多户社员返回家园。社员大力购置农机具,其中手扶拖拉机就有192台。我写的《吴堡县由“三靠”变为“五多”》、《吴堡运输公司为长途贩运提供方便》,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刊登。

石书记没有在大好形势前停住脚步。仍然迈开双脚走村串户。他发现不少农民在满怀喜悦收割庄稼的同时,很担心责任制会变。有的地方,该深翻的土地,不准备翻了,冲垮的梯田坝堰也不修补了。县委开会发出文件,郑重宣布: 现在实行的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群众要求稳定多久就坚持多久,群众民主选择的,都是合法的。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的管理形式。在稳定的前提下,作好完善责任制的工作。县委的决定表达了全县农民的心愿,受到极大拥护。

包干到户让吴堡真红盛了。1982年2月,石海源调任榆林县委书记。离开吴堡时,老百姓在街上夹道欢送。他不辜负党和群众厚望,排除多方阻力,大刀阔斧,把300多万亩土地分包给5万多户农民耕种。激发了30万榆林县农民朝气蓬勃的生产积极性。

一位“老榆林”给我讲石海源与榆林豆腐的故事。他说,计划经济时,榆林人难能吃上榆林特色的桃花水豆腐。街上公办的豆腐坊,有国家的固定粮补,而个体户的豆腐坊不给补贴,石海源书记到榆林后,宣布: 凡办豆腐坊的,一律都给予粮补。一年后,实行了豆腐生产承包制,并动员农民进城建起100来个豆腐坊,很快豆腐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热气腾腾。这样人们不要排队买豆腐,随时可以吃上价格合理可口香嫩的豆腐来。

榆林豆腐的故事,让我们领略了改革开放40年,从商品短缺到充裕的历程,吴堡县榆林县从贫困到富裕,石海源书记功不可没。

近日,当年跟踪采访吴堡包干到户的陕西日报高级记者元树德动情地说:“谈起农村改革,我们不能不想起一位可敬的老人——石海源。他不顾个人安危,凭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推行了包干到户和包产到人两次成功的生产责任制,他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上书省委,直言进谏,其胆识令人敬佩!”满身豪气的元树德竖起两个大拇指:“我敬佩两个陕北血性汉子,一个是米脂的石海源,一个是吴堡的张维迎!”

(责编:邹菁、吴亚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