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古书

本报记者  刘新吾摄影报道

2019年01月31日04: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许彤在平整喷湿的古籍。

  工作中的许彤。
  何 超摄

  用镊子清除古籍上的杂物。

  镊子在指尖轻拈着,游走于残损的宣纸,纸屑被层层揭起。51岁的许彤坐在大方桌的正中间,埋头伏案。她一边拨弄着案板上泛黄的碑帖,一边用毛笔蘸上糨糊,粘补书页上的虫蛀缺口。在她的巧手慢工之下,“病入膏肓”的古籍“焕发新生”。

  回忆起第一次修复古书时的情景,她至今记忆犹新。“道光年间的刻本,53页的线装书,补了一个月。”谈及那次修复,许彤颇有感触。“手都在发抖。”

  为最大程度地还原古籍风貌,古籍修复要做到“修旧如旧”。修补,需要纸张。而所有工序里,最难的恰恰又是配纸。许彤说,修补用的宣纸,需要纸张材质、厚度和颜色相近。如此一来,修复者常常要自行调色、染色。

  “慢工出细活,急不得。”在案台前,许彤一坐就是大半天,由于工序繁琐,忙活一天,有时仅能修补一页。配纸、修补需要精细,拆书也不省事。古书分为线装、包背装、蝴蝶装等装帧方式,碑拓也有经折装、册页装、卷轴装等装订形式。拆得不好,很可能会对其造成破坏,增加修复难度。接下来,喷水、压平、装订成册,仍旧是对技术的考验。

  百年无残页,故纸有遗香。如今,由许彤参与创立的重庆古籍修复中心引进了现代化的设备。在“修书匠们”的手里,“起死回生”的不光是沉睡的古书,更是残卷中的文化记忆。

  本版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31日 06 版)
(责编:袁勃)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澳大利亚第一季度经济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2. 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3. 中国作家协会2021年会员发展公示
  4. 习近平的扶贫相册丨脱贫路上,一个民族都…
  5. 陈国猛任海南省监察委员会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