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影视新跨越(作品品鉴)

——谈小说《流浪地球》电影改编

董  阳

2019年02月12日06:5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流行文化最能看出社会的心态和国家的气象,《流浪地球》展现出来的强大工业制作能力、有待贯通精进但不容小觑的综合实力,令人充满自豪,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电影《流浪地球》里,“日月换新天”是实实在在的故事情节。

  太阳即将发生氦闪而爆炸,人类给地球安装上千个巨型发动机,计划用100年时间,将地球推离太阳系,搬家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系。

  这个故事设定如此大胆,在114年的中国电影史上,还没有哪部作品敢于正面直攻这样庞大的命题。近代以前,限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条件,对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终极问题,人类只能以神话、预言等方式面对,进入工业和后工业时代,在载人航天技术实现“一小步”跨越之后,人们开始以科学的态度想象地球和人类命运。

  尽管如此,作为现代人的神话,科幻电影要在大银幕上呈现“流浪地球”这样的恢弘想象,仍然是有门槛的:一是要具备强大电影工业制作能力,二是要具备为人类命运担忧“舍我其谁”的底气。在这个意义上,以中国视角和硬科幻视听语言讲述人类命运故事的《流浪地球》,至少在中国观众看来,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体验是前所未有的。

  科幻片作为一种常见电影类型,此前中国电影人不是没尝试过。近些年来给人留下印象的就有《长江七号》《宝葫芦的秘密》《未来警察》等。但这些作品基本都是软科幻:其科学设定比较浅显,重在趣味性;科幻元素往往仅限于人或未知生物的“超能力”,并不指向人类命运的必然性。还有一些类科幻或者玄幻、神话魔幻题材电影,存在缺乏科学依据等问题。可以说,中国科幻电影还没有“很硬的”先例,《流浪地球》因此在上映之前并不被看好。

  《流浪地球》制作团队并没有取巧回避恢弘宇宙场景的直接呈现,而是正面直攻人类“开天辟地”的现代神话。随时崩解的冻原,巨大、复杂又冰冷的地球推进器,厚重的隔离服,巨型的空间站,无论全景还是细节,都有足够的视觉说服力,全片两个多小时,特效场面比比皆是,几乎看不到令人出戏的塑料质感道具和不符合重力规则的运动效果。这对一部科幻片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一旦穿帮,苦心经营的未来感和临场感瞬间破功,影像叙事的基础就瓦解了。

  刘慈欣说,好的科幻片拍得像历史片。我的理解是,科幻片要有站在未来看现在的恢弘历史感。在这方面,制作团队下的功夫观众是能够感知的,冰封的城市地标建筑,北京市交通管理局温馨提示,卡式电视游戏机,毛笔书写的大红福字,这些精心选择的细节都与未来场景构成了有意味的冲突,使观众在会心一笑中实现沉浸感和临场感。物境营造这个科幻电影最基础部分,是《流浪地球》最硬气的所在。

  观众对电影《流浪地球》的关注,显然跟刘慈欣以及他所引发的科幻热有关。相比于《三体》的妇孺皆知,中篇《流浪地球》是其早期作品。正如刘慈欣本人所说,这部小说更像是一个创意蓝本。但其设定足够结实,给电影叙事留下发挥的空间。当简单抽象的文字退隐为“后台程序”,转化为故事架构、人物关系、恢弘场景时,科幻的冲击力充分释放出来。

  电影《流浪地球》故事在原著基础上做了这样几个改动和延展:把故事里极为简单的人物设置理出关系,赋予形象和性格特征,以父子分别、祖孙相依的人物关系构架整个故事,赋予亲情的温度;把百十年后的科幻场景与今天的城市等具体现实世界缝合在一起,强化观众的情感代入和情感认同;强化中国视角,呈现不同国家人民共同面对人类灾难的场景,营造了人类命运一体感;影片最后,增加宇航员刘培强驾驶空间站“点火”土星的情节,把整个故事推向戏剧和情感的高点。电影在原著基础上进行自然而合理的生发,实现了新的创造。

  观看《流浪地球》,有一种被强大视觉推着走的感觉,视觉呈现有足够说服力,也会让人被紧张的命运感所牵引,被中国人勇敢担当画面所感动,看完久久不能平复。

  从流行文化最能看出社会的心态和国家的气象,《流浪地球》展现出来的强大工业制作能力、有待贯通精进但不容小觑的综合实力,都令人充满自豪,对未来充满希望。尽管影片尚存一些有待完善提升之处,但对中国观众而言,观看《流浪地球》远比看一部“完美无瑕”的外国炫酷大片更有意义。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2日 20 版)
(责编:袁勃)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澳大利亚第一季度经济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2. 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3. 中国作家协会2021年会员发展公示
  4. 习近平的扶贫相册丨脱贫路上,一个民族都…
  5. 陈国猛任海南省监察委员会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