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前,红一方面军准备东渡黄河入晋抗日,毛泽东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初见陕北大雪,面对银装素裹的壮丽山河,以满腔激情一挥而就气吞千古的豪迈辞章《沁园春·雪》。1945年,这首词首次公开发表,一时间,共产党领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以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引发轰动。《沁园春·雪》不仅红遍大江南北,为万家传诵,还促生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江山如此多娇》(见上图)。
1959年5月,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傅抱石和关山月接受了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中国画的任务。这时,傅抱石刚从韶山作画归来,关山月则访欧回国不久。傅抱石和关山月所面临的是命题画,要“体现出毛主席《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的词意”,而巨大的幅面也是历史上空前的。在绘制过程中,周恩来、陈毅、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创作都给予了具体的指示和意见。
同年9月27日,当毛泽东为这件诗意画题写了“江山如此多娇”时,这幅现代美术史上的名作就完成了。这件高6.5米、宽9米的巨幅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最初刊发在《美术》杂志1960年8、9月号上。作为人民大会堂这一新中国国家殿堂中最重要的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它突破了传统卷轴画的审美规范,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壁画作品,而是以传统水墨画的形式和与建筑相应的巨大尺幅,表现出新中国公共艺术的特点和成就,新中国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表现出它特有的人民性。因此,公共艺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新的创造,既表现出它们与50年代“十大建筑”的关系,还表现出公共艺术的时代特征,形成了新中国艺术发展的新传统。
从绘画方面来论,《江山如此多娇》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它那巨大的幅面和一般作品所没有的特殊创作背景,也不仅在于它所表现出的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而且还在于通过它启发了后来许多山水画画家的创作思路,找到了一个能够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创作题材。在改造旧山水画的时代要求中,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历史进程,在鼓励写生并让传统山水画脱离陈陈相因的审美范式之后,用新的题材来激发传统山水画服务现实社会的功能,因此,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圣地、毛泽东诗意成为这个时期三足鼎立的重要题材。其中,《江山如此多娇》在毛泽东诗意题材的创作方面,独领风骚,正如同《沁园春·雪》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那样。
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在50年代的出现有着客观的社会原因。其题材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对领袖的爱戴,表现了毛泽东诗词的宏阔气象,以及与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关系,它为山水画的改造提供了一个现时参照。作为新山水画的一种样式,又因为中国画改造的实际需求,使得这一样式获得广泛的表现空间,并开拓了山水新境。将具有毛泽东诗意的山水画引入到大众的审美领域,更使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在新山水画中获得了特殊地位,新山水画也因对毛泽东诗意的表现在中国画中得到了少有的重视和广泛的影响。
一轮红日照耀着长城、黄河,沐浴着江南的沃土、喜马拉雅山的积雪,祖国的四季山水“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正是新中国向往的“江山如此多娇”的时代新气象。从此,“江山如此多娇”这一名句对于画家、诗人,对于所有的人,都给予了更为鲜明的启示,产生了极大的魅力,使人们对于江山草木,乃至空气阳光,都不免要带上一种深深的爱恋之情与自豪之感,去频频加以注视、加以赞赏,而油然生发出一种爱祖国、爱美、爱自然的崇高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