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造新生活(策展手记)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述略

杭  间  汪大伟

2019年02月17日04: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詹文瑶、吕昳影、谢白杨等设计作品“一镇一品”系列之一。

  刘毅力、王超设计作品上海地铁9号线列车。

  目前,关于“设计展”的形态有很多种,既有行业主办的工业设计展,旨在推动制造业发展;也有商贸机构主导的博览会性质的设计展,致力于促进设计的知识产权交易和大众消费;还有以高等艺术院校为主举办的概念性设计展,目的是探索未来设计的可能性。

  每3年一届的中国设计大展,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级设计大展,其形态与以上展览皆有所不同。作为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设计展,无疑其追求指向文化——通过回顾优秀设计作品,思考设计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以此引导大众消费,启迪专业领域,从文化角度推动设计融入、引领、改变生活,进而实现创新性发展。

  有了目标定位,如何展开行动?展览组织者与学术委员在三届展览中对这一问题不断思考探索。首届大展于2012年12月举办,展览以“时代·创造”为主题,分为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和跨界设计四部分,希望通过展览展示中国设计整体形象,搭建国家级、综合性的设计类展览和研究平台。第二届大展于2016年1月举办,加入“公共艺术专题展”,以“设计·责任”为主题,首次提出以“案例”组织设计作品的概念,指明设计与公共艺术应有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两届展览在业内和社会各界广获好评但仍有遗憾。一方面,3年一届的展览举办频率,导致优秀作品展出时早已成为大众熟悉的消费品,难以再次引起普遍关注。另一方面,随着近10年中国设计快速发展,“设计”越来越多地与社会、产业、各种服务形态发生综合联系,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环境空间设计等专业早已交融共生。因此,在展览呈现方面,对设计作品的说明不能只是单一描述,更应深刻表现设计的文化追求和价值。

  鉴于以上经验与思考,组委会在第三届展览筹备之初,就强调案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3条原则:其一,通过案例呈现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整体面貌,探索设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其二,案例要反映设计与社会诸种因素关系的深度,展示设计服务民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体现设计大展的专业性;其三,通过讲述设计与公共艺术的中国故事,推广传播中国文化,促使设计创新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服务中国社会发展与经济文化建设。据此,我们编制《策展人手册》,起草关于“案例”的概念界定:围绕一个主题,集合多位设计师的作品,对设计问题展开的具有意义的陈述。它应该具备:典型性,通过作品聚合提炼,超越一般设计现实;叙述性,不同作品之间,通过创意、构思、生产、品牌营销、消费使用以及服务,有一定的情境或故事叙述;逻辑性,不同设计师的设计思想的发展与主题,有逻辑关系,体现主题思想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以“案例”为主导的策展工作思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作品、设计师与大展的关系。原来,设计师以独立的单一作品参展;现在,设计师的作品必须包含在“案例”之中,其作品作为“案例”的某个立意阐述,存在于“案例”的逻辑叙述之中,成为其组成部分,而非全部。这样的处理,更加符合当代设计的系统观念。

  主题是展览的核心。“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作为专业性展览,其主题既应符合设计展的专业要求,也应反映3年来中国设计所获成就与发展特点。因此,学术委员会和策展团队经过数次研讨,最终确定以“新时代·新生活”作为本届大展主题。创造美好生活,已成为新时代的共同追求。当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领域产生新的增长点。与之相关的需求、消费、供给、服务等方面也随之一变,逐渐改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一切,都在“设计”上得到体现。

  中国设计如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推进城乡营造、建设美丽乡村?如何追踪科技发展,在世界设计前沿提出中国方案?……面对这些中国设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本届展览希望给出一些启示。

  此次大展共收到12位策展人推荐案例239个,包含963件作品;收到75位提名人及社会推荐案例(作品)270个(件)。展览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生活改善”“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创新驱动”,凸显“创新引领”与“生活关怀”的价值理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展览原计划从艺术设计和公共艺术两方面来分别探讨“人与日用”“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科技和产业”等关系,但后来我们认为在空间设计、城乡营造和社区建设等方面,艺术设计与公共艺术已密不可分,因此决定将其合二为一,归纳为“传统活化”“形象传播”“中国智造”“科艺融合”“智慧城市”“城乡营造”“品质空间”“友好社区”8个专题,通过82个案例352件作品的挖掘与演绎,揭示新时代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总体面貌,找出解决问题、提供价值引领的途径与方式。

  展览的8个专题之间既是独立的问题和叙述,也存在结构性的互动关系。展览既有偏重设计的中国人生活方式设计、消费与品牌构建、新技术与产业转型等话题;也有偏重公共艺术专题的探讨,如城市空间艺术化与城市形象提升、创建友好社区、传统村落保护与特色小镇再生等。

  在展览陈列设计中,为配合主题与“案例”,展览空间总设计师根据不同类别的内容属性,设计了不同空间结构,使案例内涵得到强化,观看逻辑更加清晰,一些与社会热点相关的突出案例得到重点呈现。同时,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不仅使展线流畅,更突显了围合空间中案例群体的主次关系。设计师还增强了与观众互动的场所设计,为观者提供了舒适的参观体验。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1月11日至4月6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出。展览凝聚了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领域众多创新成果,体现了设计界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做的努力,反映了国家在艺术、科学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综合成就。同时,大展更以优秀专业水准,通过揭示设计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设计发展中,引导中国设计走向前列,面向未来。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7日 08 版)
(责编:袁勃)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澳大利亚第一季度经济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2. 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3. 中国作家协会2021年会员发展公示
  4. 习近平的扶贫相册丨脱贫路上,一个民族都…
  5. 陈国猛任海南省监察委员会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