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让这些名家告诉你,如何做到“开卷有益”
【文艺星青年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曾说,“十二岁时第一次阅读的鲁迅小说中有关希望的话语,在将近六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存活于我的身体之中。”而鲁迅一生阅读过4233种书籍。
或许,你也想通过阅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也想拥有更有趣的灵魂,你也想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但面对如白驹过隙的闲暇时光、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类书籍,你可能会发现,在读书这件事上,自己有些力不从心、茫茫然不得其法。
今天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文艺星青年精选八位名家的读书心得,希望通过他们的读书方法,能让每一位读者都实现“开卷有益”。让阅读把生活中的寂寞,转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郭俊锋摄(影像中国)《人民日报》(2019年02月12日01版)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
陶渊明的读书技巧是“不求甚解”,要注意的是,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可不是马虎、含糊之意,而是指读书不要拘泥于章句之中,因小失大。
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读书法都被看做是不认真、囫囵吞枣。其实,当现代人面对海量的书籍和有限的阅读时间时,大体都可以“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如果对所读之书,本本都“熟读精思”,且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个必要。
作为一种读书方法,“不求甚解”的得其益者并不少见。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载,“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结果“不求甚解”的诸葛亮在学问和成就上,都超过了“务于精熟”的三人。当然,对名著经典或者专业书籍,该精读的还得精读,该熟记的还得熟记。
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随读随作笔记。这不仅大有助于记忆,而且是自己考试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
“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
——老舍
老舍先生在读书的时候,曾遇到“随看随忘”的问题,光翻动了书页,而没吸收到应得的营养,好似把好食品用凉水冲下去,没有细细咀嚼。
后来,为了“矫正”这个问题,他采用了上述的方法。做读书笔记,读书多了,再翻翻旧笔记看一看,就能发现昔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进步;而阅读更多相关作品,会使我们不完全凭感情去判断一本书的价值,减少了偏见。去掉偏见,才能够吸取营养,扔掉糟粕。
龙 巍摄(人民视觉)《人民日报》(2016年02月15日04版)
“读书要持之以恒,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人是一天天长大的。”
“读书要天天读,正如吃饭一样,要吸收各方面的营养,才能强壮起来。千万不要偏食,专吃一种食物,是成长不好的。读书会使你聪明,使你开阔眼界,了解人生。”
——曹禺
著名剧作家曹禺在中青年话剧作者读书会上,曾谈到自己的读书方法。并希望我们国家的青年作家要了解我国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遗产,多读一些我国古代优秀的作家艺术家的作品。
他回想道,年轻读书时最受影响的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其中的人物个性都那么丰富、深刻、复杂,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真实地反映了生活,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