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诗坛,李瑛是一位十分知名的诗人,是时代杰出的歌者。他那连接“五四”后的新诗与新中国更为民族化大众化的诗歌,在军旅诗歌中开一代诗风。他是战士的诗人,也是人民的诗人,在诗歌题材、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都有超越前人的开拓,在创作的丰富性上可圈可点。他的遽然离去,让人痛惜与怀念。
李瑛在上世纪40年代初就开始诗歌创作,70年来笔耕不辍,先后出版诗集50多部。他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其后投笔从戎,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并以诗行记录下那个时代前进的脚步。而后,他从南国海疆来到抗美援朝前线,诗作在战斗中进一步升华。回国后他虽然长期工作在军队文化岗位,却不止一次到过连队、到过北域西陲边疆前哨,他的心始终贴近基层战士。作为战士的卓越诗人,李瑛有力抒发战士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深情,也有力描绘我军将士豪迈的步伐、威严的军容,不仅传达广大战士心声,也鼓舞他们不断前进!
李瑛作为共产党员,心头始终燃烧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始终热爱祖国、心系人民。大兴安岭的伐木工、草原的牧民、窑洞里的老妈妈、祁连山下的造林人、农村的老支书、托儿站的小娃娃,都给予他歌唱的灵感。正如他在诗句中所说:“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我是长在黄河岸边的一棵树,/我是长在长城脚下的一棵树;/我能讲许多许多的故事,/我能唱许多许多支歌。”
在经历人生风雨之后,李瑛大大扩展诗歌视野,诗作表现出更多对故园与人生的忆旧与眷恋、对祖国历史与未来的希冀和思考。人们从丰富多彩的诗歌意象里谛听到迎向未来的深沉的历史回声。在一本诗集《后记》中,李瑛说:“我一向是生活在未来多于生活在现在之中的,而近年我发现自己常常是不自觉地沉浸在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之中。”只要比较一下他早年的《野战诗集》《红柳集》与后来的诗集《生命是一片叶子》,就不难发现,年轻的绿叶般伸向蓬勃春天的诗思,已被洞察人世沧桑的金秋果实般的诗思取代。在他的诗作中,历史不仅标示过去,而且通向未来。因而,在对过去的缅怀里,既有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也总有对生命络绎不绝的礼赞、对未来光明美好的坚定信念。
李瑛在我国新诗形式探索和民族特色创造上也有突出贡献。他上大学时深受我国古典诗歌熏陶和西方现代诗歌影响,但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他十分重视新诗民族形式和特色的探索与创造。他注意发扬我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和注重韵律的传统,他的诗大部分是押韵的,努力做到句式齐整,发挥汉语对仗排比优点。他还重视诗歌意境的创造,如诗如画,小中见大,于具体形象和意境中见出时空深邃的内涵。我国古典诗歌曾有豪放与婉约两派,李瑛的诗歌似乎兼有两者之长,既有意蕴隽永、韵味秀美的吟唱,也有气魄豪雄、如大江东去的放歌。他的诗不仅有观察细致、想象丰富、情感充沛、清新流丽又柔中带刚的个人风格,也有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气派。
李瑛的诗歌是美的结晶,许多诗篇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影响了许多人。认真阅读、研究李瑛诗作并发扬他在诗美创造、诗歌民族化大众化方面的成绩和经验,对进一步寻求中国新诗发展道路非常必要。相信李瑛的诗篇将会经由一代代阅读,成为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