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新事(遇见)

张金凤

2019年05月13日04: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辽阔的黄海上,竹岔岛就如一粒沙砾,沉睡在胶州湾的臂弯里。来往的船只带来一拨又一拨慕名而来的游人。他们的到来,缘于几年前海岛嫁进来的一个异乡姑娘。

  姑娘叫小梁,大学毕业后来青岛亲友家度假,爱上了海,更爱上了一个年轻的海岛渔民。都市里少了一个大学生,小岛多了一个满身书卷气的渔嫂。

  竹岔岛,也叫鸡鸣岛,听起来唯美而诗意的名字,却是因为小岛太小了,一只鸡鸣就能给整座岛报时。从青岛开发区的金色扇面金沙滩望过去,晴天里海雾迷茫里隐约的小岛就是竹岔岛。它与一溜儿荒岛并肩站在海岸线附近,如同海岸线的一圈哨兵。前些年,岛上许多渔民纷纷弃船搁网,到陆地做起打工族,小岛只剩很少几家养殖户。这个嫁进海岛的女子却在日渐静寂的岛上再次掀起一股热潮。

  在金沙滩东的南屯码头坐上渔船,约三十分钟就来到岛上。古老的石碾在村口,守望着腥咸的海风和轰轰的马达声。马达声源自乌黑小渔船的喘息,它们是渔民世世代代的漂泊之犁,在浩瀚的大海上开垦丰饶。马达声常常比鸡鸣还早地叫醒太阳,茫茫的海于是就生动起来,小小的渔村也鲜活起来。

  我去的时候正是休渔期。离舟登岸,小梁早已在等了。她戴个宽边遮阳帽,真诚的微笑中满是亲近感。经过多年海风吹拂和渔家生活的磨砺,她还是那样白皙,气质中透出书卷气。我们穿过开满杂花的小路和青葱的菜园,来到没有上锁的渔家小院。小梁告诉我们,一会儿走的时候也不用锁门,用绳系一下就行。

  躺在渔家平实的大炕上,宁静的渔村只听得见村前村后的海浪声。浪潮把记忆带回第一次来竹岔岛的深夜。那夜,我们在岛外夜风狂荡的黑暗里等待潮涨行船,潮汛到来的10点半是如此难熬。未曾谋面的小梁从最有经验的老渔民家里,给我们传递来了好消息:从码头往东走,有一个养殖场的私人小码头,可以提前上船登岛。摸黑上岛,安顿好众人,我和小梁的母亲住在一个大炕上,潮声如在窗外,一浪浪拍涌。我们俩都睡不着。她诉说着女儿的倔强。这个来自东北的英语系大学生,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她的丈夫渔民小杨,戏剧一般,千里姻缘使小梁放弃了她在城市里的一切,不远千里来到这个纽扣般大小的小岛。小梁的母亲没有怨怪孩子,但一声淡淡的叹息里,也饱含了一位母亲的担忧: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小岛,留居岛上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少数渔民,生活前途在哪里?读了十几年书,难道要做新手下海捕鱼吗?

  第二天,在帮小梁打理海鲜的时候,通过短暂的交流,我了解到,她嫁进海岛不久,英语系大学生的底牌就被村里摸清了。她先是被聘为村小学的英语老师,又受邀帮几家人带孩子,做起了兼职的“幼儿园教师”。闲暇与丈夫耕海牧渔,小日子蒸蒸日上。但是小梁并不安于现状,她感觉这个小岛有着城市所没有的气质,大有文章可做。她了解到旅游业是一项朝阳产业,休闲游有很大的市场,经过多次努力申请,小岛终于通了网络。小梁搬着岛上第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把策划已久的旅游信息发布上去。逐渐地,有电话来询问;逐渐地,有试探的脚步涉过海浪投奔她而来。开始时不赚钱,她以超值的服务像接待自家亲戚一样接待每一次上岛的客人,“我没想到,很快小岛的旅游业就发展起来,我请村委组织村民开会,成立旅游联盟,许多渔民家腾出房子当作民宿,在海产品上也互通有无,保证客人能吃到最好的海鲜”。

  正陷入初次进岛的回忆深处,小梁打电话过来。“姐,过来吃饭吧。就在码头旁边的银海酒家。”几年来,小梁夫妇已经建起自己的酒店,将休闲游做得红红火火。夏季是竹岔岛的旅游高峰期,甚至有许多省外的游客奔着小梁的旗帜涉海而来。渔家民宿住不下了,这些自带帐篷的游客就在码头和大街上安营扎寨,点篝火、开晚会,平静的小岛热闹了起来。

  我问小梁,为什么不到对岸去?现在的年轻人不是都往人多的地方扎堆吗?她说,自己嫁在渔岛就是爱上海,爱上渔岛,爱上那个憨厚得只愿意拨弄帆船和渔网的男人。“原先的渔岛只剩下些老人和不愿意出岛的中年妇女,现在岛上好多空房子被我们使用做了渔家宾馆,大家都有活干了。而且很多年轻人计划回岛。”这些中老年妇女包括小梁的姑婆,姑父和孩子们都在岛外,姑婆守着五间石头房,可以给小梁提供十几个人的住宿,我们住在姑婆家的两夜,遇见一次姑婆回来浇花。几棵家桃花红灿灿的,快高过墙头了。

  时隔几年,许多年轻人从岛外回来做旅游业,小岛的淳朴民风和田园景致,反而成就了小岛新的活力。

  午餐是极为丰盛的海鲜餐,知道我们要来,小梁的丈夫从昨天开始就在自己家的养殖场忙活。梭蟹、蛎虾、虾虎、大蛸,蹦跳着,伸缩着,吐着气泡。午餐后我打着遮阳伞在村庄里闲步。码头上很热闹,光洁的水泥地上晒着各种各样的干海鲜,垂钓的摊位在招徕客人。码头陆陆续续有渔船回来,带着一拨又一拨游客。岛上到陆地每天只发一班公交船,休渔期正是旅游最火爆的时候,许多渔船便自然赚起了“外快”。

  休渔期的渔民,有的在树荫下打牌,有的卧在长条竹椅上瞌睡。老人面对着海遥望着海那边的城市,女人们在树荫下用一把小刀给那些带皮的粗糙虾米一一“美容”,修得它们光润起来。街巷里的许多门扉都是用细绳拴了一下,说明主人不在家。既然是路不拾遗的村落,何不直接敞着门?小梁答复了我的疑问:是为了让串门的邻居不走冤枉路。午后的海面上静静的,没有船进来,也没有船出去。码头上清晨晒下的蛎虾和海鱼,蒸发出浓重的腥鲜气味。码头在慵懒地打盹,只有垂钓的人群不时迸出欢呼。

  那晚,睡在渔家宽大的炕上,耳际那海潮澎湃的喧哗治好了我的失眠,一夜睡得香甜无比。

  天边微亮,海上又响起马达声,“快快起床,赶海去呀。”同伴催促着。退潮的礁石上湿漉漉的,那些辣螺的呼吸毕剥有声,辣螺是竹岔岛的特产,村后的礁石上非常多。我们拣大的拾,一会儿就拣拾了半塑料袋。浓重的晨雾笼罩着小岛,有一声鸡鸣打破沉寂。此时,户户门开,鸡犬相闻,朝霞里一切都生机勃勃。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13日 20 版)
(责编:李枫、袁勃)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澳大利亚第一季度经济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2. 中国作家协会2021年会员发展公示
  3. 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4. 习近平的扶贫相册丨脱贫路上,一个民族都…
  5. 陈国猛任海南省监察委员会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