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寻访古梅记

张靖雯

2019年05月30日08: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唐建对古梅作画

  只留清气满乾坤
  唐 建画

  “十年寻觅未称痴,频向苍山问雪枝。”每到飘雪的时候,循着寒意的清香,唐建都会如期而至,奔向大理,为的是与这心灵中的一瓣馨香来一场诗意的邂逅。

  唐建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画院专职画家。近十年,他一直寻梅、画梅。他对梅花的喜爱要追溯到孩提时代。在家乡的老屋前,有他母亲亲手栽种的腊梅,每逢春节,百年古梅都会凌寒怒放。说起梅花,古人常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可能正是由于梅花这种傲然的气质,唐建在寻梅、探梅、画梅、护梅的过程中乐此不疲,甚至有“梅痴”之称。许多珍贵的古梅在他的努力下被发现并得以保护,他的善举感动了梅里的乡亲,也吸引来了各地爱梅的朋友,古梅渐为外界所知。

  11年前,唐建偶然从一位美国学者研究中国古梅的文章中了解到古梅的分布情况。云南古梅资源最为丰富,十年来,唐建几乎年年到云南,足迹遍及云南的梅乡,先后在昆明、安宁、晋宁、永平、剑川、洱源、丽江、大理等地寻访到了众多古梅,有些还是未曾被记录的千年古梅。酷爱画梅的他因此开始了寻访古梅、写生创作之旅。

  有一次,他来到永平县境内的花桥村,在元代普照寺旧址内见到了距今已有800年的元代古梅,他深深地被这株古梅所吸引,认为它是“世界第一奇梅”。从此,唐建几乎年年来花桥探梅、画梅,和元梅结下了不解之缘。

  花桥村有2000多年的历史,曾是博南古道的重要关口,风景秀美,民风淳朴。远处黛青色的哀牢山和博南山静默相对,诉说着古老和沧桑。在老梅树下品茶歌咏,可以尽享兰亭之娱。

  今年云南天气暖和,花桥古梅花期早。著名画家刘曦林、朗森虽年愈古稀,也是“梅痴”,不辞千里来到花桥画梅。唐建从微信里看到友人发来的元梅初放的照片,便带领学生,整理好写生工具匆匆南下。画家们在花桥村相遇,因梅结缘。众人以树为伴,在树下创作。绿影婆娑、暗香浮动的古老元梅跃然纸上,留下了一段画坛佳话。唐建对元梅的喜爱溢于言表:“闻道梅花山中开,万里赴机花桥来。干似虬龙花似雪,日暮疏影印苍苔。”

  许是因爱梅,唐建十余年来一路寻访,一路创作,记录了他寻梅、护梅的艰辛历程。唐建的十年是寻梅的十年,每有梅香浮动,定会见他拿起画笔,奔赴梅花之约。

(责编:李慧博、蒋波)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澳大利亚第一季度经济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2. 中国作家协会2021年会员发展公示
  3. 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4. 习近平的扶贫相册丨脱贫路上,一个民族都…
  5. 陈国猛任海南省监察委员会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