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垂泄一场夏雨,黄土派画家刘文西在那一天离我们而去。
我扼腕叹息哀悼之余,想起与先生的交往,如在昨天。
1991年4月,我作为人民日报参加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驻会京西宾馆。报到第一天,看门牌,我才知和我房间相邻的是来自陕西的全国人大代表刘文西。开大会预备会那天午饭后,他到我房间聊天,谈各自的工作经历,聊着聊着,他突然说:“你不要动,我给你画张速写。”我只好端坐不说话,见他拿起钢笔,一边用眼睛瞄我,一边在一张白纸上画。不一会儿,就将一张素描肖像画交给我。
尽管相似度不是很高,但还是有几份神似。我连声感谢,他说,“没有什么,交个朋友”。
当晚,我回报社,与两会报道组同仁谈起刘文西给我画肖像的事,编辑组负责人借题发挥,让我与刘代表商量,能否约他为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创作些会议速写,活跃两会报道版面。
我将此意告诉他,他爽快地答应了,说“没有问题”。从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那天起,他每天来我房间,由我用带来的传真机,给人民日报社两会编辑组传真一幅两会速写。
从大会开幕到闭幕,版面上差不多每天刊登一幅他的速写。刘文西乐此不疲。读者在看两会报道时能欣赏到刘文西的会议速写,这成为那年两会报道的一道风景。他的知名度也因此更高了,我们也由此成为朋友。
那时还不时兴手机,尽管我们互留了电话,但联系不多,我也没有意识到刘文西画作的价值。
后来,从陕西的新闻中,从中国美术界的零讯中,我渐渐了解到他的艺术创作活动,对他立足生活、不懈创作的成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刘文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石鲁、赵望云、何海霞等齐名、活跃在西安画坛的中国画家。他以画领袖毛泽东和陕北高原农牧民为人所知。在原“长安画派”先贤们活动的故地西安,以国画大师刘文西为代表的一群致力于反映陕北风土人情、歌颂黄土地革命历史和民族个性的中国画画家,自发组成了“植根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的“黄土画派”。
“半生青山,半生黄土”是刘文西一生的写照。他一辈子艺为人民,数十年如一日。
刘文西一生共画了60多幅关于毛泽东的作品。除此之外,他更创作了大量以黄土坡上质朴的农牧民为主角的画作,这些为人民而画的佳作成为当代画坛宝贵的财富。
(本版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