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取代作家吗(墙内看花)

□ 李雨青

2019年08月05日05: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艺并非技艺,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在文艺领域有所助益,但很难完全取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

  

  继2017年5月出版诗集《阳光失去了玻璃窗》后,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近期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首次个展,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不再仅仅出现于科幻大片中,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除了渗透到医疗、生产、餐饮等行业,也开始在文艺领域崭露头角。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等功能的科技,其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的模拟,是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等的交叉学科。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日益逼近人类的文学艺术水平,未来,机器将代替人类进行文艺创作,甚至对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成果充满期待。

  洞察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发现,它的文艺创作依赖于数据库进行。据了解,小冰为了获得写诗技能,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519位中国诗人的现代诗歌进行了超过1万次的迭代学习;《埃德蒙·贝拉米像》的作者“AI画师”背后的团队输入了超过1.5万幅14到20世纪的人像,以此训练机器创造出若干新作品。

  虽然人工智能可以读取大量信息,识别哪些文艺元素是高频的,但人工智能的套路化生成过程不能称为创作。提升文艺作品水平要靠创新,需要依托丰富的想象力促使优秀文艺作品诞生。除了需要创新之外,文艺创作还应植根现实。著名演员李仁堂曾说:“演员创作形象的营养储备必须从生活中摄取,否则,必然导致创作上的枯竭。”现实的体验带给人们的情感也是人工智能难以模仿的。优秀文艺作品往往传递着充沛的情感,我们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可以读到诗人绵绵不尽的哀伤;从《命运交响曲》中可以听出作曲家“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内心独白;从《格尔尼卡》中可以感受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痛苦……人工智能缺乏感性的情绪,基于数据库的拼凑只能得到表面的形似,缺少蕴藏于深层的态度与情感,成果终究难免存在情感真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文艺创作都必须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人工智能无法体验生活,难以诞生有意义、有内涵的精品力作。

  文艺并非技艺,人工智能可以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模拟人类进行创作,但从目前来看,它无法拥有人类的创新能力与来自生活的情感体验,虽然能够在文艺领域有所助益,但很难完全取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真正需要我们警惕担心的,应该是人们对于文艺的审美与文艺创作趋向人工智能的模式化倾向。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基于现实、积极创新,打造出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精品,才能使文艺真正成为具有创造力的精神活动。

(责编:岳弘彬)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澳大利亚第一季度经济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2. 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3. 中国作家协会2021年会员发展公示
  4. 习近平的扶贫相册丨脱贫路上,一个民族都…
  5. 崇尚英雄 缅怀先烈 习近平这些话饱含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