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秋节临近,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一些商场挂上灯笼等装饰。图为一名女子带着孩子从中秋灯笼装饰旁走过。 |
图为澳大利亚悉尼华星艺术团成员在为“中秋抒怀”文艺晚会排练舞蹈。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无论身处何方,中秋之夜的中华儿女,定会抬头仰望那一轮共同的明月,思念魂牵梦绕的故乡。这条传承数千年的文化纽带,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让每一个游子心念团圆。
这团圆之心,从世界每一个角落,飞向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汇聚于这个叫中国的美丽国家。
月圆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六大洲的华侨华人,听他们讲述海外的中秋故事,听他们诉说对故土的思念,听他们表达对团圆的期盼。
蔡文耀(美国):
想再回中国过一次中秋
“我和家人刚从华埠的中秋街会回来。两天的街会,有舞狮舞龙,还有贩卖月饼等食物的各种摊位,热闹极了。”在蔡文耀的记忆中,来到美国30年,每逢中秋,去旧金山华埠参加街会一直是全家人的“保留节目”。
今年,女儿上大三,在学校上课,蔡文耀便和妻子一起去华埠逛了逛。“两年前的中秋节,女儿刚上大一,我和妻子专门带了月饼去学校,邀请她的同学们一起庆祝中秋。”蔡文耀说,他希望能和不同族裔的朋友分享中国传统节日的喜悦。
“中秋是我最喜欢的节日。”蔡文耀的童年是在香港度过的。那时,一到中秋,大街小巷挂满灯笼,所有人都涌上街头,赏灯赏月,笑语欢歌。移民美国后,蔡文耀努力保留这份热烈的节日气氛。“有好多年的中秋,我会在家中挂起灯笼,邀请朋友聚会。”
而今,这份节日的热闹不仅留存在蔡文耀的家中,也洋溢在旧金山的街头巷尾。大型超市里,各种口味的月饼琳琅满目。中餐厅里,人头攒动,其乐融融。旧金山市的政府官员也向华侨华人送来中秋祝福。“在国外,中秋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蔡文耀说。
“我希望有机会能再回中国过一次中秋。”这是蔡文耀现在最大的心愿。通信便捷了,联系紧密了,每次看到国内朋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过节照片,蔡文耀都归心似箭。“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在海外,看着月亮,念着故乡,盼着中国的未来更加璀璨辉煌!”
余俊武(澳大利亚):
今年的“秋晚”又要来了
“每年中秋,我们都会准备一台‘秋晚’。今年是第四届了。”说起将于9月14日在悉尼市政厅剧场亮相的文艺晚会,澳大利亚悉尼华星艺术团团长余俊武话里全是兴奋。
歌曲、民族舞、配乐诗朗诵……精彩纷呈的节目背后是余俊武与近400名演员长时间的用心准备。“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中秋可谓喜上加喜。”为此,余俊武将今年中秋文艺晚会的主题定为“中秋抒怀”。“我们不仅想抒发思念亲人、梦回故乡的深情,更想表达满怀感恩、祝福中国的心意。”
让余俊武颇为骄傲的是,今年“秋晚”上几乎所有节目都是华星艺术团原创的。团员们自己作词、作曲、编排节目,并在舞台上布置了一块巨大的LED显示屏,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发展面貌。余俊武说,舞台更大了,节目更精彩了,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更强了。
来到澳大利亚30多年,余俊武目睹了这块土地如何从“中华文化的沙漠”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热土”。而他正是其中一名辛勤的耕耘者。每逢中秋等传统佳节,余俊武都会带领艺术团成员精心筹备中国文化特色浓郁的文艺演出,邀请当地观众前来观赏。平时,艺术团还会定期慰问当地养老院,参加各地嘉年华。
“在海外,我们把中秋等传统节日看得特别重,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这些年,中国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这让我们传承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底气更足了。”余俊武说。
倪晨元(英国):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本
随着中秋节临近,倪晨元开始张罗为公司同事订购月饼的事。“不管是中国员工,还是英国员工,我们都会给每人发一盒月饼。”
在海外,年轻一代的华侨华人还会主动过中秋节吗?面对疑问,这名“90后”男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我们都过。这些节日给了我们很大的期盼”。
倪晨元还记得,2017年中秋节,朋友的父母来英国探亲,邀请大家一起过节。北方的小伙伴包饺子,南方的小伙伴包汤圆,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在异乡的餐桌上汇聚成一顿丰盛的“中秋大餐”。那晚,大家吃着家乡味,过着中国节,说说笑笑、团团圆圆的场景成为倪晨元出国6年来最温暖的“中秋记忆”。
吃月饼是过中秋少不了的“仪式”。对于充满创意的年轻人来说,自己做月饼为海外的中秋增添了不少仪式感。“我有朋友就会自己做月饼,在电商平台上卖,很受欢迎。”倪晨元说。这些手工制作的月饼虽然不如商店卖的月饼精致考究,却因其中的丝丝用心而成为抢手的“网红”商品。
身在他国,这群年轻人努力延续的,不仅仅是记忆中的家乡味道。如今,倪晨元身边的不少同龄人已经结婚生子,定居英国。中秋节成为这些小家庭每年必过的节日。“朋友们都希望从小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倪晨元说,大家不约而同地有一个共识——走得再远,都不能忘本。
黄晶晶(南非):
留一份儿时的中秋记忆
“小时候,最爱过的就是中秋节。在广州,我们除了吃月饼,还会吃芋头、花生、杨桃等许多食物,还会举行拜月光的仪式。”在南非生活了15年,黄晶晶对故乡的那轮圆月依旧念念不忘。
移民海外之前,黄晶晶是一名歌唱演员。那时,几乎每个中秋,她都活跃在各种各样的演出现场。来到南非之后,最初几年的中秋有些冷清。
渐渐的,当地华侨华人越来越多,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越来越丰富。黄晶晶欣喜地发现,自己有了新的舞台。2015年,约翰内斯堡华星艺术团成立。作为团长,黄晶晶更忙了。
“我们特别高兴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唱中国歌曲、跳中国舞蹈,还可以培养下一代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黄晶晶说。随着艺术团的规模日渐壮大,名气日益响亮,逢年过节,当地文化中心和侨团都会向艺术团发来邀请函。“每年至少参与四五场演出。”
今年中秋尤为特别。再过半个月,新中国将迎来70华诞。“我们艺术团准备了一台专场演出,都是我们自己的节目,充满中国元素。”黄晶晶说。为了呈现最佳的舞台效果,她专门从中国买了灯笼和五星红旗。
“晚会之前,我们会带着艺术团的孩子们一起拼装灯笼,给他们讲和中秋有关的故事,也会给他们分发五星红旗,告诉他们10月1日是新中国的生日。”黄晶晶希望,生活在海外的“华二代”,也能和她一样,从小就拥有一份有关中秋的回忆,维系一份对祖(籍)国的惦念。
颜天禄(马来西亚):
星星点灯守护文化根脉
提灯会、武术表演、灯笼制作比赛、传统音乐演奏……今年中秋,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鸡场街文化坊又“火”了一把。上万人慕名来到这条百年老街,感受浓郁热烈的中国节日氛围。
“中秋期间,马六甲的华侨华人除了吃月饼、品清茶之外,还会准备佳肴祭祀祖先、感恩先人。民俗文化的传承是祖辈先贤对下一代叮咛教导的结果。”颜天禄是马六甲历史街区(鸡场街)工委会常务副主席,也是一名闽籍“华四代”。虽然从小在海外出生长大,但他脑海中有关中秋的记忆一点也不少。其中,最璀璨的一抹亮色莫过于提灯会。
“我记得小时候,街坊邻居都会办提灯会。我们小孩子没钱买灯笼,就自己制作灯笼,当时连铁罐都用上了。”颜天禄说。
月圆之夜,五彩缤纷的灯笼星星点点,照亮了夜空,也在颜天禄心中点燃了一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火种。这些年,无论多忙,在中秋这天回家团圆是颜天禄固定不变的行程,而在鸡场街牵头主办提灯大会是他最重要的中秋活动。
今年中秋,鸡场街上的8个侨团联合举办了一场庆祝盛会。提灯踩街,共赏明月,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吸引了当地华侨华人,还“圈粉”众多其他族裔的民众。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唯有坚守、保存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根脉,才能强化我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颜天禄说。
李青霞(巴西):
对中国文化最深沉的爱
“我来巴西30年了,几乎每个中秋都是在这里过的,因为每年这时候总是最忙的。”联系上李青霞时,她刚从一台大型晚会现场出来。作为总策划,忙碌一整晚的她嗓音有些疲惫。但说起未来几天庆祝中秋的满满计划表,她立马又精神起来。
30年前,刚到巴西,李青霞因为有在国内从事文艺工作的经历,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地侨界的“文艺担当”,几乎所有大型演出都有她忙碌的身影。“那时,中国文化在这里是一块空白,很少能够听到华人孩子唱中国歌曲、朗诵中文诗歌。更别提当地民众对中国文化有多么陌生了。”
李青霞没有放弃。“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把中国传统节日办热闹。”中秋晚会、中秋中华美食文化节、中秋月光节……如今,在圣保罗,仅仅是以中秋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就有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粉丝团”越来越庞大。这几年,圣保罗华星艺术团成立之后,李青霞作为团长,还带领艺术团在节日期间到圣保罗及周边城镇演出,有时一趟就是几百公里的路程。
“现在,不少巴西当地孩子也开始接受并热爱中国文化。在刚刚结束的晚会上,就有两名巴西学生用中文演唱了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爱你中国》,唱得非常好!”李青霞感叹:“办了30年活动,感情越来越深了。”
这份感情究竟是什么?李青霞想了想回答道:这份感情很丰富,既有在海外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也有看到中国阔步迈进新时代的自豪,更有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最深沉的热爱。
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见证人丨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邀请改革开放40年以来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大家,分享其求艺之路的艺术探索与思想感悟。 【详细】
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 人民网文化频道与“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媒体团一同实地走访六大书院,深入挖掘书院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讨书院参与地方及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贡献,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