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走过的道路上,每一步都离不开新中国对我的培养,离不开人民群众对我的恩泽。中国人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而我,是受了人民涌泉般的恩惠,竭尽心力也只能是滴水之报。
我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电影工作者。十八岁那年,我进入总政文工团京剧团任演员。后来,京剧团赴大西北为部队进行慰问演出,我任报幕员,因为表现突出,被调入总政文工团话剧团。二十一岁那年,我开始走上银幕。
1955年,我参拍影片《神秘的旅伴》,饰演女主角——彝族少女小黎英,这是我的第一个银幕角色。紧接着,我又参演影片《边寨烽火》,饰演景颇族女子玛诺,并因此获得第十一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之后,我成为一名专业电影演员,随后,我参拍了四部影片,其中,以在《英雄虎胆》中饰演的阿兰一角最受人关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我参拍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献礼影片《海鹰》,饰演女主角——民兵连长玉芬。1962年,我荣幸地被评为新中国二十二位优秀电影演员之一。随后,就出演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在这部电影中,我一人分饰金环、银环这两个性格迥异的角色。我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被一些观众认为是我演员生涯中的巅峰。能够受到观众的喜爱,我打心眼里高兴,但是也时常警醒自己:艺无止境,人应该始终谦虚、谨慎。
“不要千人一面,而要一人千面。”我把这句话作为自己从事电影表演的要求。我总在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总愿意尝试演绎不同风格的故事,总是力求塑造性格气质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从《神秘的旅伴》中的小黎英,《边寨烽火》中的玛诺,到《英雄虎胆》中的阿兰,《海鹰》中英姿飒爽的民兵连长玉芬,再到《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金环、银环……每一个角色,都倾注了我的心血。除了业务上刻苦用功,我还十分注重思想政治上的学习与提高。我认为,思想上达不到的境界,艺术上无论如何都是展示不出来的。我从一个青年学生,学唱着“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走进人民军队,从此有了信仰,逐渐学会“百折不回地战胜困难,从容大度地面对委屈,戒骄戒躁地奋勇前进,献身新中国和八一军旗”。记得1958年,我获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后,有记者通过八一厂演员剧团团长要求我写一篇心得。我问团长,能不写吗?团长说,为什么?我说,我还是个新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团长想了想,应允了。
在人生征程中,我体悟出,一个人只要精神不垮,生活就是充满希望的,人永远都要走箭头向上的道路。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了些影片,决心做个人民的好演员,可说实话,当时对于“人民”的认知,其实还是比较笼统的。直到后来,我落户到北京市怀柔县北台上林场,当了六年林业工人,我的思想才发生变化。那六年的生活很辛苦,但是我扎到生活的最基层,跟工人农民的感情真正深厚起来。我至今记得,北台上林场场长老胡曾对我说,我们也没有更大的力量帮助你,只要你是为返回八一厂的事去北京,我就准你的假!
有一次,我回八一厂送完材料,赶到北京站乘火车回林场,可当时已是末班车开车前最后三分钟。铃声响起,通往站台的门已经关了。见我气喘吁吁地赶到,把门的女职工冲台阶下的列车员喊道:让王晓棠上车!列车员重新打开车门,我刚踏上车,列车便启动了。火车上的乘客对我说:王晓棠,你好好的,将来还给我们演电影。我听了,感到特别温暖。
有一天,我在北台上水库的大坝上,扛着铁锨,收了工往回走,一幕幕的生活场景在我脑海里闪回,我忽然间感到醍醐灌顶。什么是人民?北京站的员工、不相识的乘客、老胡和林场的工友们、我的老上级和同志们……他们就是我心中的人民!人民,是十分具体的。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们仍然维护我,对我寄予厚望。从此,只要说到“人民”二字,我就饱含感情甚至热泪盈眶。我在心中发誓,倘若能回到电影岗位上,我就只做一件事——回报人民。
后来,我终于重返八一厂,再着戎装。猛然看上去,军装还是原来的样式,可临风而立,我感觉自己比原来“富有”许多,也充实许多。六年的林场生活,赐予我一大笔精神财富,让我真正地成熟起来。我开始践行自己的誓言:我所有编导的影片,我在公仆岗位上所做的每件事,无论巨细,只有一个目的——报答人民。我把我的感悟,把我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写进我编导并主演的影片里,并且借影片中人物的语言,表达我的心声。1982年,我编导了电影《翔》,在这部电影中,我借女主人公说出自己的心声:“我受了人民涌泉的恩惠,竭尽心力,也只能是滴水之报!”1986年,我编导了故事片《老乡》,主题仍然是“不能忘记人民”。1992年,我就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带领八一厂组织拍摄《大转折》《大进军》等一系列可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战争巨片,而我的初衷,仍然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回报人民。
在我走过的道路上,每一步都离不开新中国对我的培养,离不开人民群众对我的恩泽。中国人常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而我,是受了人民涌泉般的恩惠,竭尽心力也只能是滴水之报。
我的人生,铸进了新中国的年轮里。
(作者为电影表演艺术家)
版式设计:沈亦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