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风琴:中国社会的变革与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者

2019年10月23日11:09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管风琴,英文名为Pipe Organ,是一种大型键盘乐器,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是源于欧洲的最古老的大型乐器之一。管风琴被称为“乐器之王”,一般有数层键盘以及脚踏键盘,依靠铜制或木制音管来发音,气势雄伟、音量洪大,可演奏丰富的和声。

由于其宏大悠远的琴声,管风琴在西方文化中最早用于教堂活动,后来逐步普及到音乐厅。自17世纪初管风琴随着西方传教士首次传入我国以来,管风琴在中国已经有四个世纪的历史,期间经历过多次兴衰起伏,背后折射了不同时期的中国社会变革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程度。

前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教授David Francis Urrows围绕着中国现存和历史上有证可查的管风琴设立了中国管风琴项目(The Pipe Organ in China Project),他走访了中国现存的大部分管风琴场所,并对不同时期国内管风琴的具体年份、厂商、尺寸及主要配置等进行了统计汇总,对了解不同时期管风琴进入到中国的情况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元史》卷71中描述的兴隆笙是最早有记载的传入中国西方风琴,但有别于今天所见的管风琴。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利玛窦(Matteo Ricci)为代表的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来到广东等地传教,首次将管风琴引进中国。目前能够查到最早记录澳门有管风琴的是1601 年明朝官员王临享所写的《粤剑篇》。在17世纪间,由于百姓对天文历法的需要以及对西方科技艺术的兴趣,管风琴构造宏伟,制作精细繁复,也是当时官方和民间了解西方技术的一个窗口,因此被用于音乐等各种场合,彼时共有13架管风琴传入我国。

在18世纪早期到中期,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直到19世纪中期,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欧洲用洋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天津等通商口岸对外开放,使得管风琴能够轻易地通过海运运到国内。19世纪中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新添了78架管风琴,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事情总是一波三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管风琴又被毁坏,不少管风琴甚至被拆解后用来当柴火烧,没有遭到破坏的也被闲置多年、性能下降,现今国内保留下来的完整可用的管风琴屈指可数。随着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管风琴在中国的命运也迎来新的转机,到二十世纪末,全国逐渐恢复购置了15架管风琴。

从21世纪起,随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管风琴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普及,不到20年间就有65架管风琴被安装在全国各地。同时随着对文化需求的提升,各地新建了音乐厅和剧院,包括国家大剧院在内的不少音乐厅也安装了管风琴,而且往往更为宏大,演奏也更为专业,使得音乐厅逐步代替教堂成为管风琴的普及地,也让更多的民众有机会接触到这种乐器。这种大规模的增设管风琴行动反映了2000年起我国对外开放达到的一个新高度,中外文化交流更具深度和广度。

管风琴在国内经历过的不同境遇反映了17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变革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同阶段。在大的社会背景下,也有亲身见证时代演变的普通人:北京东交民巷教堂的管风琴演奏者李万兴老师现今八十多岁,从小在北京西什库教堂(又称“北堂”)的管风琴声中长大;当他回忆小时候在北堂的日子时,他说曾经的管风琴都是需要人力鼓风才能演奏的,音色洪亮震撼,但后来那里的管风琴被彻底毁坏。如今作为东交民巷教堂的管风琴演奏者,李老师每周都为唱诗班进行伴奏,但一般情况下只使用电子双排琴,只有在重大教堂节日时才会演奏管风琴。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唱诗班的成员在该教堂二层唱颂歌,而他们身后巨大的管风琴发声时音量大带来影响,另一方面或许也出于对管风琴维护方面的考虑。

管风琴之所以能够成为乐器之母并在广泛应用与教堂和音乐厅,与其金属管构造,音质浑厚洪亮等特点有密切关联,配合空旷高挑的建造构造,演奏管风琴可以带来震撼的音响效果,从而营造出神圣感。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曾在《大脑》(Brain)一书中解释道:“音乐最戏剧般的力量之一是引发恍惚状态……恍惚——出神地唱歌和跳舞,疯狂地舞动和叫喊,可能还会按节奏摇摆,甚至还会出现紧张症般的僵硬或固化。”大量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类大脑中如前额叶、胼胝体、海马体等结构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能够很大程度地影响人的意识认知以及肢体行为。

管风琴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和使用场景,客观上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中西文化的交流,通过研究管风琴在中国的历史可以得到两个启示。

首先,管风琴受到重视程度高、被大量从海外运输至国内的时候,通常是国内稳定、经济情况良好、对外国文化态度开放、百姓精神需求高的时候;而每当国内氛围转向封闭,对西方文化相对排斥的时候,管风琴往往遭到漠视甚至被破坏。

另一个启示是,西方的文化及其载体在中国落地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而且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少欧洲的教堂里的管风琴,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仍然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但在中国,虽然近年来安装了很多新的管风琴,不少甚至比海外的还要先进和宏伟,但其使用效率和保养上却有较大差距,这一点上不仅从对历史管风琴在对国内安装新管风琴的教堂的调研中能看出,也体现在近年来安装的大型管风琴的音乐厅中管风琴演奏场次少、观众欣赏水平和热情相对缺乏上。硬件的更新相对容易,但软的文化和适应性方面却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

从明朝开始踏上中国的土地,而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经历起起落落,再到21世纪全新的面貌,经历过风雨的管风琴已经不仅仅是一架雄伟壮观的大型乐器了,它是被赋予了特定文化意义的载体,一个时代变革的见证者,一面可以反射中国融合西方文化的镜子。它已经超越了原本被给予的信仰象征,而是变成一个媒介,通过它我们才得以体会几个世纪间的思想转变,通过它我们不仅拥抱了悠远浑厚的音乐,更是完成了跨越半球的人类文化的伟大碰撞。(姜一茗)

(责编:丁涛、鲁婧)

推荐阅读

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见证人丨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邀请改革开放40年以来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大家,分享其求艺之路的艺术探索与思想感悟。
【详细】
文艺星青年|汉语盘点2018|明星读经典,为你做海报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见证人丨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大家讲述亲历》邀请改革开放40年以来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大家,分享其求艺之路的艺术探索与思想感悟。 【详细】

文艺星青年|汉语盘点2018|明星读经典,为你做海报

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
人民网文化频道与“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媒体团一同实地走访六大书院,深入挖掘书院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讨书院参与地方及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贡献,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详细】
文艺星青年|汉语盘点2018|明星读经典,为你做海报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 人民网文化频道与“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媒体团一同实地走访六大书院,深入挖掘书院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讨书院参与地方及国家文化建设的作用、贡献,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详细】

文艺星青年|汉语盘点2018|明星读经典,为你做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