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新中国的“第一”·文化篇)

王  珏  赵思雯

2019年10月26日05: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956年2月,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建议制定“文物普查保护管理办法”。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首次提出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文物普查。

  见证者说          

  刘建美: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撰写《1956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述评》

  “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没什么经验。可以说,这次文物普查就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刘建美说。普查之初,首先选定山西作为试点。山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博物馆和9省抽调的文物干部共同组成了普查试验工作队,在山西7个县率先试调查,总结经验。

  但当普查工作向全国展开时,问题又来了:当时需要普查的地域很广,但文物专业干部缺乏。这种情况下,此次文物普查最大的特点——“群众路线”应运而生。一时间,各地区广泛举办培训班和座谈会,进行文物政策的学习,利用黑板报、广播、文物展览会等方式广为宣传。

  “群众的力量真是大。因为当地居民最了解地形、历史、传说。他们一参与,就为普查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用的线索,节省了大量时间。‘群众路线’同时也普及了文物保护意识。”刘建美说。

  经过两年多的工作,至1959年,全国大多数省份和地区完成了普查任务。初次普查结束后,一些地方由文物专业干部组成普查队进行复查,同时系统整理和分析已有成果,区别一般文物和重要文物。

  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了各地文物分布,为征集、展览、保护、发掘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参考。这次普查也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地上文物: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平遥镇国寺、赵州大石桥等等,同时也为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提供了重要依据。

  知识链接          

  1981年至1985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和文物复查。2007年至2011年,我国又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与前两次普查相比,第三次普查规模更大,涵盖内容更丰富,普查技术更先进。近年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展开,全面摸清我国可移动文物家底,建立起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和数据库。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26日 06 版)
(责编:岳弘彬)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王守信任广东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
  3. “中国共产党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百…
  4. 诱导性报道损害自身公信力(钟声)
  5. 在这里,读懂“伟大的开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