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杨鸥

2019年11月04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去世的消息在中国文化界引发震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位汉学家被称为“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筑桥的人”。马悦然把中国称作第二故乡。在这片土地上,他或发掘作者,或译介佳作,或为中西文化交流破冰,或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建言,一直在为中国文学“修桥”。

  以马悦然为代表的一批汉学家,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翻译作品则是其主要手段。汉学家既精通母语,又通晓汉语。他们翻译的作品符合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容易被接受。不少汉学家既是翻译者,也是研究者。这使得他们选择的翻译作品不是肤浅的、猎奇的,而是有深度、有内涵的。

  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翻译和推介,往往出于自发的兴趣和热情。他们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中坚力量。如今,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产生一定的影响,汉学家功不可没。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认知偏差依然存在,还需要更多的“马悦然”铺路架桥。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近年来推出众多相关计划和措施。例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计划”“当代中国文学对外翻译推广计划”等国家工程,包括对汉学家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支持,都将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作为一个重要板块。同时,以图博会、书展等为媒,积极提供交流的平台,加深汉学家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理解。例如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作家莫言、阿来都曾与30国汉学家对话。

  在各方合力之下,相信会有更多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认知鸿沟也会逐渐被缩小、填平。

(责编:刘婧婷、丁涛)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王守信任广东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
  3. “中国共产党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百…
  4. 诱导性报道损害自身公信力(钟声)
  5. 在这里,读懂“伟大的开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