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蓄能”与“转折”的节点

2019年中国世界遗产成果丰硕(看·世界遗产)

齐 欣

2019年12月30日05: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可以称为中国世界遗产成果“丰硕之年”——“良渚古城遗址”“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与意大利共同成为世界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作为更值得骄傲的保护成果,“大足石刻”庆祝申遗成功20周年;“殷墟”迎来科学考古90年;“明十三陵”迎来定陵博物馆建馆60周年。青海省提出要成为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包含世界自然遗产“可可西里”在内的国家公园群。

  2019年10月,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了762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制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于2019年4月开始实施;以二里头国家遗址公园开馆为代表,中国的大遗址保护也达到更大规模。

  2017年起,我国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自此,以文化遗产为龙头,世界遗产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作为文化资源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力量不断融入,社会效果不断彰显,在中国国民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和影响力不断加强。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运河”已由单一文化遗产项目演化为“大运河文化带”,再推进为“国家文化公园”,进而带动了黄河、长江等多流域带的跟进……

  2020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中国福州召开,昆明也将举办“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中国无疑会更主动地阐释并展示负责任的文化大国形象。回顾“2019”进而展望“2020”,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围绕着世界遗产理念的逐步社会化,随着遗产传播和价值阐释不断缔造出“金字招牌”,世界遗产在中国已经成为聚集各方资源与力量、产生社会动能的一种新型文化生产方式。这与世界大趋势相吻合,更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紧密相连。2019年,既映射出这种上升趋势,也意味着蓄能与转折的关键节点。

(责编:岳弘彬)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王守信任广东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
  3. “中国共产党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百…
  4. 诱导性报道损害自身公信力(钟声)
  5. 在这里,读懂“伟大的开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