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图书为啥火?

袁跃兴

2020年04月02日07: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与疫情有关的虚构和非虚构作品,引起了读者的热切关注。

  毕淑敏以2003年非典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花冠病毒》一度登上热搜,在旧书市场其价格更是一路攀升。在京东图书,它的二手书价格高达两三百元,其2012年2月首印版在孔夫子旧书网最高喊价已达800元。

  2020年春天,法国出版界突然发现,法国文学家加缪的著名小说《鼠疫》销量突然上升,比去年同期翻了好几倍。在中国,加缪的《鼠疫》、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理查德·普雷斯顿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占据了当当热销电子书top20的3个席位。

  出版社快速做出反应,上海译文出版社加印5万册《鼠疫》,《血疫》也加印了5万册。

  疫情文学不仅出现在各类推荐书单中,媒体对相关内容的引用,也提高了这些书的曝光度。而读者身处疫情之中,自然十分关心这样切身的话题,疫情文学阅读成为这个时期特殊的文化现象。

  人在什么时候最渴望阅读?面临时代的危机、人生的危机、生活的危机乃至心灵的危机,最容易激发我们阅读的热情。

  危机中,现实让人感到无奈、焦虑、孤独乃至不幸,容易产生萧瑟、落寞的心境。而艺术、诗歌和爱能够触及内心世界,由此产生的扩展到人类范畴的思考、情感会带来心灵的平和与自信。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说:“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温暖、悲悯、坚定,这些人类的美德和精神品质,成为我们共克时艰、战胜病魔的力量。

  在疫情初期重读《鼠疫》的科幻作家陈楸帆说,人们可从书中所记述的大瘟疫中汲取力量和经验教训,进而反思自己的生活。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人类被一些相近的难题和危机所困,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和渴望,也积累了很多应对的共同经验和智慧。这些共同经验、智慧和启示,就积淀、保留和贮存在优秀人文作品之中。

(责编:杜佳妮、丁涛)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王守信任广东省委常委
  2. “中国共产党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百…
  3. 诱导性报道损害自身公信力(钟声)
  4. 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人民时评)
  5. 普洱市委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