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张鹏禹

2020年05月06日08: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可爱机灵的大熊猫竟也有狡猾凶狠的另一面?从濒危到易危,大熊猫是如何实现种群数量增长的?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如何放归自然?近日,全面反映大熊猫科研保护工作的纪实文学《大熊猫的春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三位作者张志忠、张和民、王永跃都是早年到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任职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一线工作人员。长期野外勘查的真实经历和真切体验让这部作品成为对大熊猫繁育保护工作的翔实记录;生动细腻的真情讲述,使这部厚重的纪实文学充满情感温度,字里行间渗透着“熊猫人”对大熊猫这个曾经濒危的稀有物种的深切关爱。

  书中不仅全面记录下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40年的工作与实践,也记录下一个个人与大熊猫的动人故事,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大熊猫这一可爱物种的同时,也使为大熊猫保护默默付出的“熊猫人”进入公众视野。

  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家启动第一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发现全球大熊猫数量不到2000只,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到1980年前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立,再到2018年大熊猫野外引种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熊猫人”不畏艰难,在大熊猫保护和人工繁育、野化驯养这条坎坷的科研路上不断探索,克服大熊猫繁殖领域“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三大难关,使圈养大熊猫种群基因多样性不断上升,数量稳定增长,由“濒危”转为“易危”。

  书中还记录了人与大熊猫之间的有趣故事,大熊猫佯装被麻醉,起来追赶兽医汤纯香;大熊猫和孩子一样,喜欢吃香甜的食物,工作人员只好将中药做成糖丸,喂给它们吃……

  一代一代“熊猫人”的接力伴随着一代一代大熊猫的繁育成长,《大熊猫的春天》既是一部解码大熊猫的科普之书,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忠实记录。

(责编:郭冠华、鲁婧)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王守信任广东省委常委
  2. “中国共产党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百…
  3. 诱导性报道损害自身公信力(钟声)
  4. 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人民时评)
  5. 普洱市委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